明堂是儒家經典所記載的周天子佈政宣教之所,國家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盛大典禮均在明堂舉行,不僅神聖而且神秘。
自隋開皇以來,關於明堂的爭議以歷四帝而無果。不是因為國力不盛,而是因為一百個學士就有一百種意見,各抒己見、群議不決造成的!
巨儒碩學也不清楚這明堂到底是什麼樣子,應建在哪裡,有多大規模,查遍歷朝典籍也找不到具體線索,只有一些零散的碎片。
東漢講學大夫淳于登曾說:“明堂應該位於國都的南邊,皇宮三里之外,七里之內處,屬於八卦圖中丙巳巽之地,在西南方位!”
“明堂的外形應是上圓下方,八窗四闥。它是天子佈政的宮殿,所以稱為明堂!明堂雄偉盛大,周公曾經在明堂祭祀周文王,以上帝五精之神配享!”
《盛德記》說:“明堂,自從古代的夏朝就有了,共有九殿,每殿有四門八窗,共三十六門七十二窗。古代是用茅草蓋屋,上圓下方,用來接受諸侯朝拜!明堂的殿基周圍有水池環繞,就象周天子設立的大學辟雍一樣!”
《明堂月令》說:“明堂,高三丈,東西寬九仞,南北長七丈,上圓下方,四堂十二室,每室有四門八窗。明堂的宮殿呈正方形,每邊三百步長,位於近郊三十里處!”
《周禮·考工記》說:“明堂,是周文王的宗廟,夏朝稱為世室,殷朝稱為重屋,周朝稱為明堂。明堂東西長九丈,南北七丈,堂高一丈。共有五室,每室二丈,用茅草蓋頂。”
儒士許君謹說:“天子建造明堂,是用來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的啊!”
武后決心建成明堂,因為建成後,不僅可以祭祀祖先、發揚國威,還可以為她登基營造神聖的氣氛。
但她查詢的古代資料都是零散的,沒有具體的形制,巨儒碩學關於明堂的爭論也是喋喋不休,那麼她該怎麼辦呢?
武后認為,既然巨儒碩學也不知道,那麼就沒有必要跟他們浪費時間,所以武后不問諸儒士,只與北門學士商議明堂制度,明堂的建設方案被很快確定。
周思茂說:“如果明堂修建在丙巳巽西南方位,離皇宮太遠,出宮佈政十分不便,不僅擾民,還要加強保安工作,顯然十分不便!”
胡楚賓說:“我覺得明堂可以建在皇宮以內,就在南邊正殿位置很好!”
苗神客說:“關於明堂的外形,我認為可以建設三層,底層建為正方形,象玉印一樣方正。中層可以建為八邊形或十二邊形,頂層可以建為二十四邊形或圓形,覆以圓蓋!”
武后說:“你們的想法都很有建設性、啟發性,下一步要形成建設方案,確定下來,然後請畫師設計圖紙,準備破土動工!”
到了垂拱年間,武后命著名畫師毛婆羅根據北門學士討論確定的明堂建設方案設計施工圖紙。
那毛婆羅是新羅人氏,喜歡手工藝技術,擅長繪畫和鑄造,是尚方監工匠,著有《圖繪寶鑑》。他接到任務後,立即按照建設方案進行設計繪畫。
施工圖紙畫好後獻給武后。武后召集尚方監、將作監官員進行討論修改並商量動工建設事宜。
當時,白馬寺寺主薛懷義已經完成了白馬寺和佛授記寺的修繕擴建工程,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所以也被邀請參加了明堂的建設會議。
薛懷義學過木工,建過豪宅,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加上他頭腦靈活,不愛儒家經典的約束,在會議上侃侃而談,口若懸河,提出了很多新穎的構思。
薛懷義說:“明堂既然是明天道之堂,那麼就要按照天道行事。天子與天相通,體現在都城佈局上就是洛水貫都,體現在明堂建築上,就是天圓地方!”
“正殿夯土基址設計為正方形,象徵地方和一年四季。第二層設計為十二變形,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第三層設計為二十四邊形,象徵二十四節氣。上面兩層都用青琉璃瓦覆蓋為圓形,象徵天圓!”
“第一層方正臺基上可以圍繞圓形大堂建設四座宮殿,至於每夜宮殿是採用四門八窗,還是兩門七窗,臣以為都行!”
“臺基採用三層漢白玉臺基,再在明堂的殿基周圍挖掘水池環繞,在水池上面修建橋樑通達四周,和大學辟雍一樣!臣以為古人正確的就應該採納,不好看的可以更改,不需要拘泥於古人。”
武后連連點頭讚許,誇獎薛師對建築有巧妙的構思。最後綜合各方的意見,對明堂設計圖紙進行修改定稿,命毛婆羅重新繪製。
到了垂拱四年,武后加快向帝位衝刺的步伐,必須儘快建成明堂,作為登基稱帝佈政之所,根據以前討論的結果,秉持我的地盤我作主的理念,按照怎麼方便怎麼來的原則,決定就在乾元殿臺基上營建明堂。
仲春時節,武后下令拆毀神都太初宮的乾元殿,就在原址修建明堂,由白馬寺寺主薛懷義大師入宮主持督辦,營建明堂。徵集全國的名工巧匠匯聚神都,前後役使工匠數萬人。
左補闕王求禮對一個沒被閹割的大男人跑到皇宮裡和一群女知識分子在一起工作感到不滿,雖然宮內有羽林軍守衛,但還是有些不放心。
他上表說:“太宗時,有位樂工羅黑黑善彈琵琶,太宗將他閹割以後,才讓他入宮指導宮女。陛下如果認為薛懷義有巧性,想在宮中驅使,臣請將他閹割,免得擾亂宮闈!”
表上後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正直朝士們有些義憤填膺,但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