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學宮的內卷情況非常嚴重,各個學派每天都想搞個大新聞,如果不是什麼大事,很難引起他人的關注。
也正是由於這種內卷的情況,導致百家爭鳴尤為熱烈。
哪怕是再不起眼的學派,每天都想著搞點事情。
墨家作為當世之顯學,雖然沒得到那些諸侯王的認可,但在民間一直很有市場。
現如今稷下學宮的墨家,在各種學科領域不斷鑽研,甚至漸漸忘記了墨家的政治主張。
這情況也正常。
畢竟墨家的政治主張從未被認可過。
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孔子覺得一切應該遵循周禮,主張回退到西周時代封建制度完好的狀態。
老子主張回退到更早時期,氏族社會“小國寡民”。
而墨家則代表手工商業者的利益,主張進入一個工商業文明時代。
和諸位聖人相比,墨子的理念著實有些脫離時代,太過超前。
這聽起來似乎很不錯。
但有的時候,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社會的生產力跟不上,過早的進入工商業文明時代,會加劇社會的崩潰,導致社會徹底的割裂。
蘇澈在“墨天下”中推演到了這個場景。
同樣的,他在“新墨”中,詳細闡述了生產力這個概念。
生產力是什麼?
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也稱“物質生產力”。
是人們實踐能力的最終結果,也是生產方式的一個方面。
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更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為什麼手工業商人自由交易的時代無法出現?
因為生產力不夠!
如果過度推行商業,必然會導致糧食減產,土地拋荒嚴重,從而讓國家出現糧食危機。
屆時一旦有災害發生,必然國破人亡。
在春秋時期有過這樣的先例。
而且還不少。
很多厲害的謀略家,都喜歡用商業貿易,來達到不戰而勝的效果。
簡而言之。
沒有商業,人民不會餓死。
沒有農業,人民真的會餓死。
這也是歷朝歷代,很多帝王都喜歡重農抑商的原因。
在秦國推行“商鞅變法”之時,就明文提出了“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而不農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則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盡在於地利矣”的重農抑商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