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國之初,分封子孫於各地。
這些王爺就像是種子,一二百年過去後,不斷生根發芽,成熟結果,繁衍出的數量十分驚人。
單是山西一省,洪武年間只有一位晉王,可到了嘉靖年間,有封爵的皇室後代已增長到1851位。
洪武年間,河南本來也只有一位周王,可到了萬曆年間,已有了五千多個皇族後代。
因為祖制,這些皇族後代,無法從事其他職業,只能依靠朝廷的俸祿生活。
一開始的確問題不大,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不斷繁衍生息,皇族人口的幾何式增長,意味著財政支出幾十倍、上百倍的增加。
嘉靖年間有一個叫林潤的御史列舉過一組資料:
每年運往京城的糧食有四百萬石,但是皇族們的歲祿就有八百五十三萬石。
山西每年有米一百五十二萬石,皇族歲祿三百一十二萬石。
河南有米八十四萬三千石,皇族歲祿一百九十二萬石。
也就是說兩個省份留存的糧食,就算全支付給皇族,都還差了一多半。
如此一來,官吏的俸祿從何而出,軍餉從何而出?
田地裡的產出是有限的,但是宗室繁衍卻是無限的
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們,逐漸成了大明帝國沉重的負擔。
這個問題,一開始朱元璋並沒有發現,後面的皇帝,就算已經發現了,可因為種種因素,只能對此視若無睹,選擇再苦一苦百姓。
除了這些俸祿之外,皇族們因為身份的特殊性,還把手伸向了很多有利可圖的區域。
透過種種巧取豪奪,皇族宗室們囤積了無數財富。
這些強大的皇族宗室,勾結當地富商、官員,為了利益,甚至能冒領、貪汙同是皇族後代的俸祿,導致同樣是皇族後代的貧宗餓死不知凡幾。
歷史有輪迴,這麼多年的狂歡宴席,終究不是免費。
等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義軍縱橫天下後,大明皇族的狂歡盛宴,終是到了結賬的時候。
這些姓朱的親王、郡王、將軍們,成了農民軍最有興趣的獵物。
大大小小的農民軍所過之處,所有皇族富宗均在劫難逃。
全國各地最壯麗的王府,在連綿全國的戰爭中,幾乎無不灰飛煙滅。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揮軍進入山西,每到一地,首先捕殺皇族。
崇禎十七年初攻克太原後,李自成軍“捕晉宗室四百餘人,送西安,悉殺之”。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軍又攻取大同。
六天之內,代王朱傳齊以下的四千多名諸王宗室皆被殺。
其他郡王也幾乎沒有倖免。
山西一地僅是縮影。
事實上,儘管李自成以“不嗜殺”聞名,但是他兵鋒過處,那些朱姓王爺幾乎沒有活下來的。
而張獻忠軍本以玉石俱焚為特長,所到之處,諸王掃滅,一切焚燒殆盡。
朱元璋最開始的想法是讓自己的兒子鎮守天下。
以後無論誰造反,當皇帝的終是朱家人。
可現實的發展卻總是事與願違,截然相反。
這些人並沒有成為大明江山的中流砥柱。
反而全部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作威作福,成了帝國的吸血蟲。
對於這些皇族後代而言,他們躺得名正言順,躺得理直氣壯……當年我祖宗打天下時就把我這輩子的活幹完了,我憑什麼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