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朱元璋熟讀古今,文化方面並不算低,但在金融業這一方面,他的認知顯然不夠。
此刻蘇澈這一決策,能直接讓寶鈔流通起來,同時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得到上升。
一旦貨幣流通起來,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那大明的金融體系就會變得格外健康。
只要金融體系變得健康,那蘇澈就能進行放水,也不會再因為缺錢而苦惱。
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有舍才有得。
一旦寶鈔得到廣泛認可,民間的經濟也會得到刺激。
算是一舉兩得。
其次,將種多樣的力役,包括甲役、徭役、雜役、力差等等,合併為一,總編為一條,併入田賦的夏秋兩稅一起徵收。
接著,將部分力役攤入田畝!
這是一條鞭法的核心部分,只要將力役攤入田畝,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稅收的公平,減輕普通平民百姓的負擔。
此後清朝所實行的“攤丁入畝”,其來源就在這裡。
一條鞭法簡化收稅手續,按土地和人口用貨幣收稅,但沒有廢除人頭稅。
而攤丁入畝則把人頭稅廢除,只按土地多少收稅。
兩者從本質上來說是共同的。
蘇澈並沒有直接進行攤丁入畝,而是先進行“部分力役攤入田畝”,畢竟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政策要慢慢實行,不能太過著急。
最後,需要做的就是歸併稅收,簡化流程。
無論是徭役還是田賦都合併成一個稅額,然後把各個稅收都統一繳納。
這樣就達到了簡化稅收流程,歸併稅收專案的目的。
當蘇澈將這一條鞭法政策說完之後,立刻就有人跪倒在地,痛呼道:“不可啊,陛下,萬萬不可,此策一出,傷國傷民,近些年寶鈔已經越來越不值錢,各地寶鈔價值各不相同,稅收則完全相同,這會造成亂象啊!”
“而且以寶鈔徵稅,古今未有,此法當後患無窮!民心必變!!”
“陛下還請三思,還請三思啊!”
寶鈔這東西,源於元朝。
可元朝的寶鈔,是銀本位,能兌換成銀子,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貨幣,而是“銀票”一樣的存在。
但明朝的寶鈔就不同了,根本不存在銀本位之類,純粹是將這玩意代替了貨幣。
這也就造成了一旦大規模刊印,就會通貨膨脹,越來越不值錢的緣故。
在蘇澈所瞭解的歷史中。
洪武七年,朱元璋下旨設定寶鈔提舉司,作為紙幣的發行製作機構,經過一番準備,第二年“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
大明寶鈔以桑穰為材料,“高一尺,廣六寸,質青色,外為龍文花欄”,上面寫著“大明通行寶鈔”,兩邊有八個篆字,“大明寶鈔,天下通行”,中間畫的是幾串銅錢。
剛發行時,一貫錢寶鈔的價值是銅錢1000文,算是多少寶鈔,價值多少貨幣,並沒有貶值。
可等到了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一貫寶鈔只能折銅錢250文,此後更是隻有160文。
等到了朱棣的永樂時期,寶鈔越來越不值錢,哪怕朝廷頒佈頒佈旨意,強制推行寶鈔,所有拒絕使用寶鈔者要治罪,甚至全家充軍!
即便如此,朝廷的命令仍然無法阻止寶鈔的沒落和徹底貶值,成為廢紙。
經濟規律這玩意,可不是行政命令所能控制的!
此後到了明憲宗時期,“鈔一貫不能直錢一文”。
剛發行的時候,價值1000的寶鈔,到了這個時期,甚至一文錢的價值都沒了。
就算寶鈔掉在了地上,過往的行人甚至看都不看一眼。
而朝廷沒有辦法,最終取消了白銀的禁令,寶鈔也徹底淪為了歷史。
在蘇澈這個仙魔大明,寶鈔對應的是靈石,靈銀,靈金,這貶值得就更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