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們二人早有圖謀,決定造反,圖一個滔天富貴。】
【你和吳廣一拍即合,先是在魚肚子裡塞布條,用丹砂在綢子上寫下:陳勝王!後又學狐狸叫……】
【狐狸怎麼叫?】
【大楚興,陳勝王!】
【在你們裝神弄鬼之下,眾人逐漸認為你非同凡響,絕不是池中之物。】
【這一天,將尉喝醉了,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使將尉惱怒。】
【將尉拔劍出鞘想殺吳廣,吳廣跳起來,奪過利劍殺了將尉。你幫助他,一起殺了另外一個將尉。】
【隨後你號令眾人,慷慨陳詞:諸位遇上大雨,都已誤了期限,誤期是要殺頭的,假使僅能免於斬刑,可是去守衛邊塞死掉的本來也會有十分之六七。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眾人無不熱血沸騰,願聽從你的號令。】
【所謂師出有名,你很清楚的知道,僅僅以你自己的身份,是無法名正言順的,所以你打出了楚地抗秦名將項燕和始皇帝長子扶蘇的名頭,假說扶蘇未死,要助扶蘇誅胡亥。】
【你崛起於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以數百之眾,轉而攻秦;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彼時的天下,已在秦帝國的高壓政策下,已經到了極限,若是始皇帝不死,或許還會有人再觀望一陣。】
【可始皇帝嬴政一死,天下必然大亂,不過早晚之間,你也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果斷站了出來。】
【天下苦秦久矣!就這樣,你用一支事起倉促、毫無紀律、沒有裝備、沒有戰術可言的烏合之眾竟打出了“沛然莫之能御”的場面。】
【起義不過一月,便從區區數百人發展到擁有數十萬軍隊,近千輛戰車的龐然大物,你如同野火一般,燃燒了整個秦地。】
【隨著你的起義,六國諸侯貴族趁勢而起,原本只是地方性暴動的叛亂隨即演變成了有“燎原之勢”的烈火。】
【“侯王將相,寧有種乎?”因為這麼一句話,整個天下都沸騰了。】
【有不少人看出大秦要亡,但誰也沒想到竟是一幫平民庶子開啟了反秦之戰,這在這個時代,是絕對不敢想象的。】
【戰爭,向來是諸侯和貴族們之間的遊戲,政治更是上層社會的專屬,這些生活在階級最底層的螻蟻們,又哪來的資本去動世家大族,貴族豪強的天下?】
【你也知道這樣的道理,知道這樣下去不行,你必須要更進一步,擁有上牌桌與天下豪強博弈的資格。】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的選擇是……】
【一,自立為王,二,敕封天下,三,投降朝廷,四,親自幹涉。】
契靈之書上,文字不斷推演,很快出現這樣一幕,蘇澈看著這幾個選擇,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在原本的時間線中。
陳勝罔顧張耳、陳餘“緩稱王”的勸誡,在陳縣自立為王,國號“張楚”。
這也就是第一個選項中的自立為王。
這麼做被人很多人詬病,說陳勝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不懂得隱忍。
張耳、陳餘這兩個人勸諫說:天下人因為秦國殘暴無道,所以跟隨你起兵造反,而現在你這麼著急稱王,豈不是暴露出了自己的私心?
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幫六國的後裔復國,增加秦朝的目標,而不是著急稱王。
但問題是,陳勝造反的目的,就是為了稱王稱霸,又怎麼會辛辛苦苦幫別人復國?
此外,陳勝自立為王,當然也有自己的原因,並非是單純的為了權利。
他走到了現在這個地步,是大勢所趨,是眾望所歸,是無數人推著他的前進。
下面的人為了獲得更多的封賞,為了更進一步,就算陳勝不稱王,依舊會有無數人勸他稱王。
同時陳勝這樣的平民庶子,也迫切的希望自己來到牌桌上,擁有自己的號召力,他不願意自己的起勢,全部成全了他人。
歷史總是有兩面性的。
若是陳勝不稱王,此後失敗。
可能就會流傳出這樣的文字。
陳勝聽從了張耳、陳餘這勸諫,不自立為王,反而去幫助他國後裔復國,眾將眾兵因此遠離陳勝而去,陳勝的一切努力,都為他人做了嫁衣。
百尺竿頭卻不知道更進一步,陳勝倒在了不敢稱王這一步……
到時候又是一番教訓,又是另外一番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