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流浪漢沒有家室。
只要他們手上有錢的話,他們就會花掉。
不花的話,有可能下一次出海就死在路上了。
就成了人死了,錢沒花完的悲劇。
所以大部分水手,基本就是有錢就會盡量全部花掉。
吃喝玩樂還有女人身上。
然後他們就有更加充足的動力去賺錢,或者應該說,搶掠……
他們花的越多,就賺得越多,下次消費越多。
這就是形成一個經濟迴圈。
他們就是商品經濟前期最最有消費力的一群平民階層。
而光靠富人階層是維持不了商品經濟大發展的。
因為一個人的消費總歸是有限。
因此最大的企業都是玩民生的,走銷路廣,價格低廉,而不是奢侈品行業。
也就是說水手們充當了古代商品市場的消費主力之一,沒有一箇中下層,能比水手們更有消費力。
此時學堂裡,一片安靜。
眾多學生,都紛紛想著師尊剛剛說的話。
有人點頭,有人搖頭。
有人臉現痛苦,有人覺得為難。
總之還真沒有幾個人覺得出海是好事。
畢竟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近乎完全陌生的事物,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聞人升掃過一遍,又說道:“海上有無盡的財富,海那邊有無盡的寶藏,有無盡的土地,這些土地就可以解決目前大漢四處氾濫的流民問題。”
“我來問你們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流民?”
眾學生臉色都輕鬆起來。
相比航海一事,這個看似龐大的問題,反而答桉很簡單。
荀或起身說道:“師尊,自然是因為土地兼併。宦官權貴、士族世家、地方豪強、州郡吏員……靠著自己的優勢,趁著災荒之年,將平民土地佔有。”
“即便沒有這些吞併,一家繁衍五口,只要幾代下來,家主就沒有土地可分,除非去外面墾荒,於是有人進山,有人上島。”
“可是後兩者如同小管子放水,前面是洪水覆蓋,如此一來,堤壩還是要跨塌的。”
眾人紛紛點道:“文若說的是啊。”
“文若大才,人所不及也。”
“那以文若之見,這事該如何解決?”聞人升笑道。
“自然是重新分配土地,之前有王莽改制,平均每家給一百畝,只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平分下去,若是真能平分下去,王莽或許真能成功。”荀或堅定道。
“平分土地?”眾人譁然。
聞人升笑笑,沒有否定對方的答桉。
歷朝開國之後,能夠將荒地分給失地流民者,分配下去的越多,王朝壽命就越長。
這也是為何有所謂的“大亂之後有大治”,看似哲學的一句話,背後是血淋淋的養蠱廝殺,迴圈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