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還不如在戲曲舞臺上靈動。
因為在戲曲舞臺上,演員的妝容是勾臉,用油彩畫上去的,可現在張金萊需要每天帶著面具表演。
在表現喜怒哀樂時,面部表情和眼睛的神采很重要,臉上的乳膠面具極大地限制了張金萊的發揮,不論他怎麼使勁,乳膠面具也不受影響,根本看不到他的面部表情,只能看見他的眼睛。
而且,張金萊還不大會用眼睛,在給他的近景中,眼睛裡是空的,一點兒火眼金睛的感覺都沒有。
這也是因為張金萊以前在戲曲舞臺上表演,距離觀眾遠,需要用身體的動作來表現,可這種表現方法根本經不起近景和特寫鏡頭。
在片場拍戲的時候,顧北就經常聽到楊婕導演時不時的喊。
“猴子!你看見了嗎?”
“猴子,看見什麼了?”
“你要用眼睛看,不要用肩膀!”
關於這一點,楊婕也只能求助跟組的表演老師,讓他們著重幫助張金萊改進表演習慣,多多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表演方法。
整體上來說,還是有進步的,但距離達到讓楊婕滿意的標準,還差得遠呢。
改變表演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戲曲演員都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練出來的,積年累月的學習,習慣也早就養成了,讓他們一下子轉過彎來,顯然不容易。
楊婕也知道這一點,倒是不著急,慢慢來就行了。
可有的問題就不能慢了。
還是要說回到猴氣和人氣上面。
開機之後,最開始,張金萊在表演的時候,明顯是猴氣大於人氣,可隨著楊婕導演不斷強調,拍攝進入到後半段,反倒是變成了猴子的特點不夠,人的方面多了。
張金萊努力表演人的方面,結果呈現出來的效果,就像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顧北注意到,張金萊還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把金箍棒往地下一杵,然後插腰一站,威風凜凜的。
好嘛!
齊天大聖變成趕山的獵戶了。
其實,顧北知道,這也怪不了張金萊,畢竟是試集,整個劇組從上到下都還在摸索階段。
楊婕導演倒是經常在一旁提醒“猴氣,注意猴氣”,可惜效果還是不明顯。
那個點到底該怎麼把握?
顧北前世倒是看過無數遍《西遊記》,他腦子裡有一個標準,可是要怎麼表現出來,他又不是專業學表演的,實在是不得要領。
存在問題,需要趕緊的不光是孫悟空的表演,還有其他很多方面。
比如,人物造型。
儘管演員每天都要戴著面具,受夠了罪,但是孫悟空和豬八戒這兩個核心人物的造型,看上去還是不夠理想。
當初確定人物造型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以顧北畫的那四張肖像圖為主,唐僧和沙和尚還好說,兩個角色都是本臉出演。
孫悟空和豬八戒的臉,則需要王喜忠老師設計製作,可做出來的面具,跟當初顧北畫的肖像圖相比……
簡直是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