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的鄉紳、地主、大戶們誰敢不給面子!?
紛紛巴結,主動出錢、出人力,大力開荒,捐錢鋪橋鋪路,給兩位縣令做出政績來。
換成別的縣令,不先給鄉紳、地主們足夠的好處,誰會鳥他們?縣令說話也未必好使。
甚至郡守大人都給他們相當大的資源傾斜,幾萬兩銀子的賑災款,最先調撥到兩縣,讓他們避免了旱情的糧食損失。
有當朝丞相大人為後臺,有丹陽郡守謝安然的幫襯,有當地鄉紳地主們竭力討好,傾斜了如此大的資源。
區區兩縣之地,想要做出出色的政績來,太容易了。
董賢良、晁方正,這兩位縣令,肯定能在全國郡縣大考,進入千名縣令的前十名,晉升郡太守,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
光是他們兩人,便能佔兩個新郡守的名額。
其他的上千名縣令,當然是各憑本事,各找關係,各顯神通,衝擊政績,去搶剩下八個晉升郡守的名額。
這個競爭,當然是無比的激烈和殘酷。
十名縣令裡面,只有一人能晉升郡太守。
絕大部分縣令都毫無希望做到百裡挑一,只能以縣令身份,終老官途。
...
“報!”
一名小吏匆匆進入丞相府,遞上奏函,“丹陽縣令小昏侯楚天秀,派人送來丹陽縣政績清單!”
“哦,拿來看看!”
大農令楊褚道。
政績清單,最先稽核的,是人口、耕地、錢稅、糧稅,這幾項。
都歸他這大農令來稽核。
那小吏連忙將政績清單遞交上去。
楊褚取過清單,飛快的掃了一眼丹陽縣令小昏侯楚天秀上報的政績清單,各個專案。
他懵了一下,臉色驚變。
懷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瞎了。
仔細在看,依然是如此,沒有絲毫錯。
楊褚的手有點抖。
這....簡直亮瞎他的眼啊!
小昏侯,不會是嫌棄丹陽縣的資料太難看,故意在後面多加了一個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