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對百郡千縣拿出一個評分排名。
全國郡縣政績大考的排名,是以“增幅”來算的。
這意味著,不管是富縣、窮縣,只要今年比去年的人口、耕地、稅糧、稅錢增加了,賊寇、官司減少了,就算是出色的政績。
增加,這部分郡縣只佔了一二成。
持平,上下輕微起伏,政績一般的郡縣,佔了全部郡縣的七八成以上。
反減,那就是政績退步,這部分郡縣也佔了大約一成。
絕大部分的縣令,其實也就只能做到持平,或者微量的增產。
能不退步,已經算是不錯了。
遇上天災人禍,糧食大幅減產的郡縣,那都是倒黴蛋。
不過這也正常,古代生產力低下,幾十年沒多少變化,都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大楚皇朝立國六七十年,已經過了最初的大開荒,人口大增的高速發展期,國力增長緩慢而平穩。
雖然人口、新耕地還在輕微的增長,但是速度顯然是非常慢了。
“這位秣陵縣令董賢良,上任短短小半年,政績相當的喜人啊!
開墾荒地增加二成,糧稅增產一成、錢稅增加半成。
尤其是鼓勵鄉紳辦學,民間私塾的數量足足增加近一倍,全縣入學的蒙童多達三百名之多。
董縣令顯然是對文教極為重視,做的非常出彩。”
太常盧梓拿著秣陵縣上報的政績清單,大為讚賞道。
“嗯,蕪湖縣晁方正縣令治下,變化也是如此明顯。半年,耕地增加兩成,糧食增產一成,稅錢增加高達二成,好啊,丞相大人是名師出高徒!”
“兩位縣令的政績如此出色,足以列入千名縣令,前十之列了。”
丞相府的眾大小官員們都是讚不絕口。
上任才半年,耕地高達兩成的增幅,那是相當大的政績了。很多縣令幹了四年,也沒能幹出這份政績來。
為何兩位縣令如此出色?
他們這些大官們,心裡都有數。
兩位縣令自身的才能,自然是非比尋常,已亥年歲舉殿試前四名的牛人。
他們的實力當郡太守都綽綽有餘,幹縣令那自然是輕輕鬆鬆的事情。
但自身實力,並不是這份政績出色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的恩師——當朝主相孔寒友大人的身份,這個後臺更是雄厚的不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