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堆的鹽鹼地硬如頑石,哪怕是駱駝行走,幾天下來也會四蹄流血,不少牲畜因此喪生在白龍堆內。
所以為了避免行畜走鹽巖路時傷到蹄子,要用柔軟的熟皮革將它們的四蹄包裹起來。
蘿蔔倒是很乖,任由任弘擺佈。
但那名為“葉聽風”的車父,在給一匹公馬裹皮革時,那馬卻不知發了什麼神經,竟一抬後腿,蹄子不偏不倚踹在葉聽風腦門上!
一聲悶響後,這車父摔到地面上,當場就沒了呼吸……
所有人都驚呆了,而就在眨眼前,葉聽風還在同旁邊的鄭吉有說有笑,聊著養馬的竅門。
眨眼之後,便只剩下一具死屍。
在古代,在沙漠裡,死亡如影隨形,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你的夥伴們,可能死於小蟲的撕咬,也可能死於自己親手照料多年的馬匹蹄子底下。
你要習慣。
你必須習慣!
但分明大家做的都是重如泰山的事,為何死時偏偏如此輕如鴻毛呢?
使節團只能默默接受這件事,眼看豆子已經不多,順便將那匹不聽話的公馬殺了,留下馬頭祭祀葉聽風在白龍堆前孤零零的墳冢,馬肉則被大家烤制瓜分。
韓敢當和孫十萬惡狠狠地嚼著烤馬肉,彷彿這是在為葉聽風報仇,奚充國則告訴任弘:
“這是最後一頓熱食了,等進了白龍堆,就別再想找到一根木柴!”
誠如其言,白龍堆是真正的不毛之地,這裡不僅上無飛鳥,連生命力最頑強的紅柳和駱駝刺也消失了。接下來長達五天的時間裡,任弘再沒能看到一棵活著的植物。
只有偶爾出現胡楊木枯死的枝幹,訴說著這兒千年前或許還有些生機……
到了白龍堆中心地帶時,連枯死的胡楊木都沒了,缺柴還只是小事,畢竟使節團靠吃饢和攜帶的水,也能撐五六天,就連號稱永不吃饢的孫十萬,也能端著木碗以水泡著慢慢咀嚼。
任弘甚至還能在被太陽炙烤得發燙的岩石上,用小刀切著從敦煌帶來的臘腸,一片片鋪上去炙烤,一時間香氣撲鼻,連孫十萬也嗅著香味過來,饞得直流口水。
一人一片分食後,看上去似黑暗料理的臘腸,被使節團所有人評價成了美食。
但他們自己也好不到哪去啊,一如焦香的臘腸一般,忍受白龍鹼堆的熾烤。即便頭戴氈笠,也常有人中暑暈厥,這時候一碗蒜水,便是最好的解暑良方。
而到了夜晚,馬匹和駱駝風乾的糞便成了使節團燒火取暖的唯一燃料,籍此幫他們熬過寒風似刀的長夜。
但最大的考驗,還是方向。
長達120公里的鹽板路幅員遼闊,四周景緻基本相同,只有沿著一條條起伏的“白龍脊骨”曲折向前,走著走著還容易偏倚,行進過程中,兩匹駱駝受驚跑了,使節團甚至不敢去追。
說起來,任弘在敦煌河倉城時花錢找過磁鐵,試製過簡陋的指南針。
但事實證明他想多了,畢竟文科生啊,終究只能憑記憶瞎鼓搗,沒法照著百度百科一板一眼做,做出來的東西錯漏百出,壓根沒法用啊。
還是看著天上太陽星辰確定方向更靠譜些,在白龍堆,要遇上一個多雲的天氣可不容易。
但也不能認準西方悶頭走,這白龍堆大多數路面堅硬無比,但有的鱗片下卻是危險的流沙,使節團一匹馬和一頭騾子便陷了進去,再也救不回來。
這時候就得靠嚮導的經驗了。
這樓蘭道,盧九舌行走過幾次,他腦子裡自有一張白龍堆的地圖,並告訴任弘,其實看似空曠的白龍堆裡,是有許多路標的,那就是……
“屍骸遺骨!”
……
在白龍堆裡,時常能見到人工堆砌的小土丘,那是漢軍將士的墳冢,傅介子每每路過,都整理衣冠,朝他們一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