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眾臣譁然,今日朝堂上可謂是好戲連臺,狀況頻出。
先是勳臣和高緯對上,其次是琅琊王這個潛水的被高緯提溜出來,擺在了明面上。
然後高緯稍稍的處置了勳臣中蹦躂的最歡快的那個傢伙,殺雞給猴看,也給了琅琊王一個沒臉。
最後又弄出一個什麼內閣,這個內閣是什麼?從前可是沒有一點概念呀,不過聽完高緯隨後的解釋,大家心裡都漸漸明瞭了。這個內閣,其實不就是皇帝為了直接控制朝堂政務而構建的權力班子嗎?
聖旨上明明白白寫著:從今日起,所有政令沒有透過內閣審批一律不準下發。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從今往後,誰當宰相其實都無所謂了!因為從今往後,朝廷的權力中樞不再是宰相與皇帝二人而已,還多了一個整個內閣!
自古以來,宰相的存在就是為了輔佐朝政,還有一個重要意義,那就是制衡君王的權力。
宰相為百官之首,為百官表率,可以說是在朝堂上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不亞於皇帝的存在,一則宰相有權力對朝堂及地方政務做出干涉,二則百官都將宰相作為主心骨,視之為能和皇權抗爭一二的人物。
其影響力非同一般,自古以來,相位交替都意味著權力場中的大地震。
原本琅琊王憑空被這麼大的一張餡餅給砸中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情,可是如今看來,卻已經變了味道。
這個年頭,士人追逐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還不是“為官做宰”?因為宰相是權力的中心人物之一,傳說中一點喜怒哀樂都可以影響一個國家走向的人物。
說到底,男人追求的是什麼?——權力!、名望!
當宰相沒有權力的時候,那宰相還是宰相嗎?
況且琅琊王雖然做過幾年尚書令,可是畢竟只是十來歲的毛孩子,能有多大名望?
那麼,琅琊王的這個宰相貌似就有些可悲了,雖然高緯沒有做的太過分,也讓高儼入了閣。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皇帝這擺明了不待見琅琊王,不想讓琅琊王進入真正的權力中樞。
琅琊王進了內閣也折騰不出什麼來。
不然看看內閣裡都是些什麼人哪?
依舊是以趙彥深為首,其次是高睿、唐邕、馮子琮胡長桀,這些人屁股向著那邊不用猜也可以知道,無論論資歷、論能力、論勢力、論在皇帝心裡的位置,哪一方面內閣裡琅琊王都說不上話,看來也就是註定要坐冷板凳了。
尤其是,高緯還耍了一個小心機,把趙彥深排在了琅琊王前面,這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了所有人
這麼想想,琅琊王其實還有點可悲,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反抗的能力,也沒有理由反抗。
抗議說這個右相的位置根本名不副實吧,可高緯又偏偏讓他也進入了內閣,從說法上琅琊王依舊是權力中樞的人物呀,那麼琅琊王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高儼現在的表情像是吃了一百斤蒼蠅似的。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本以為佔著了便宜,卻讓高緯給反將了一軍。
早知道如此,他就不該犧牲段德接受右相這個職位,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唐邕摸了摸下頜的鬍鬚,瞥了高儼一眼,心裡有些輕視,心性果敢有餘,但是沉穩不足,成就有限,不過一介魯莽武夫而已。
同時看看高緯,覺得真是奇妙,同樣十四五歲,同樣是一個媽生的,高緯就狡猾的像一隻老狐狸。
先是假裝向琅琊王和勳臣集團服軟,然後遞出一個蜜棗將他們引入坑裡,結果就是他們全都出不來了。自己搬起的石頭最後換了一個更大的砸在自己自己腳面上。
說起來也是頗為可笑。這次勳貴們原本來勢洶洶,誓要逼迫高緯自斷臂膀,可是恐怕誰都沒有想到皇帝居然會抽冷子來這麼一手,不僅將勳貴們和琅琊王憋了許久的大招化為無形,而且漢臣們的勢力更加穩固了,更上一層樓,徹底的坐穩了權力中樞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