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趕路,驢車上有厚厚的草墊子,好在都是新換上的,乾淨的,沒有異味。
一路上,張同志又問了一些有關大棚平菇的事情。
韓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張同志,其實我們村裡還有一項村集體產業,那就是養豬。”
張同志笑笑,“我們這邊也養豬,家家戶戶能養兩頭豬。村裡也能養幾十頭豬。”
“其實還可以養更多的豬,但沒有那麼多東西喂。夏天還好,打豬草,但冬天了,就得吃糧食。”
韓摯笑笑,“張同志,那您猜猜我們村裡養了多少頭豬嗎?”
張同志想了想,“就算你們那邊糧食多,一個村集體能養一百頭豬頂天了。”
全國上下,幾乎都是這樣的認知。
韓摯苦笑,雖然他們的發酵飼料在當地引起轟動,也開始往外面推廣,但很多人不信,更別說遙遠的大西北了,估計更不信。
很多人聽了,還以為放衛星呢!
韓摯輕笑,“就在前一段時間,我們剛剛出欄七百零二頭豬,而且還是白豬,六個月就能出欄。”
“白豬?七百零二頭白豬?”張同志不敢置信,心裡大約算了一下,“那玩意嬌貴,必須喂飼料,而且還容易夭折,沒有我們當地的黑豬皮實。”
這東西,張同志也瞭解。
韓摯搖頭,“一開始白豬在我們那邊也推廣不開,除了半年出欄,長肉比較快,其他方面,都不行。”
“後來,我媳婦宋蘭月同志,機緣巧合之下,製作出來發酵飼料,餵養白豬。不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還降低了夭折。”
“就我剛才說的,我們養的七百多頭豬,這一茬死了三頭豬,還有一頭是豬打架受傷嚴重,沒的。”
張同志聽到這話,半信半疑,看向韓摯的眼神也充滿懷疑。
韓摯見狀,趕緊從書包裡拿出來報道宋蘭月的報紙,遞給張同志,“張同志,我沒騙你,你看,這是我媳婦和老支書,還有畜牧站的王站長,一起領獎拍照。”
“你再看看,下面的這張照片就是我們宋家村的養豬場,你看看,放眼過去,是不是全部都是豬?”
張同志趕緊把報紙拿在手裡攤開,仔細閱讀。
這些報紙,應該不會虛假報道吧?
不過一想到以前報道地裡的產出,過分誇大,報紙也不一定可信。
不過這個張同志對發酵飼料很感興趣,“小韓,這發酵飼料居然是用玉米稈麥稈粉碎之後發酵的?”
韓摯點頭,“是的,發酵之後,用來餵豬,不僅可以減少成本,還能降低夭折率。”
“如果餵養母豬,那就要加兩到三成的精飼料。如果只是肉豬,全部都用發酵飼料餵養,也是可以的,反正半年就能出欄,也不用擔心發酵飼料對白豬的胃部影響。”
“一開始我們村裡養了三十頭,養成功之後,直接又養了七百頭,縣畜牧站在我們那裡專門建立試驗站,現在正在全縣,全市,甚至全省推廣。”
“張同志,您要是有朋友在東北,你可以寫信問問。對了,您不是要派人學大棚平菇技術嗎?到時候順便在我們村裡看看發酵飼料。”
“你不信我,你還不信你自己派過去的人嗎?別的不說,我們農忙的時候,老支書隔一天給村裡殺一頭豬,豬肉炒豆角,炒土豆,哎呀媽呀,那滋味可好吃了。吃飽喝足,乾重活也不那麼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