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徐穎離開,追上其他人。
只有又去了磚窯廠,正在不停地燒製磚瓦。
到了村委會,以物換物就不用票,所以就按照供銷社的價格,進行對等交換。
果然跟徐穎說得差不多,三十頭豬是最少的。
私下裡,徐穎跟老支書說,她想為工廠換八十頭。因為紡織廠人太多,數千人,換得少,根本就不夠分的。
老支書也答應了,只要運過來足夠的布就行。
不要票的東西,轉手就能拿到黑市上賣,價格還能漲三成,反正不管多少都不吃虧。
其他人也私下裡找老支書,老支書欣然答應。
光顧著說交換東西,差點把正事兒忘了。
徐穎一拍腦袋,“老支書,聽說你們村裡缺少勞動力?”
老支書點頭,“是的,像小文這樣的年輕知青,其實來個幾十,上百個都沒問題。”
徐穎聽到這話,十分高興,“這次來,其實主要就是為了這件事情,很多捨不得孩子去遠的地方,在咱們跟前,吃糠咽菜,也樂意。”
老支書深以為然,“就是,去那麼遠的地方幹嘛?你這邊確定給我送知青過來,都是按照工分分東西。”
“村裡積攢了不少磚,我現在就組織人蓋房子,讓知青過來就能住上瓦房,睡大炕。”
眾人聽了,也十分高興,“老支書,太感謝您了。有您這句話,我們回去也好交代了。”
說這話的是電廠的人,剛才換豬肉的時候,別人都用東西,他們只有電,關鍵這宋家村沒電。
雖然不能換到豬肉,但至少能有二十個知青名額,能把領導家的和親戚家的孩子安排來這裡,也是大功一件。
這時候,宋蘭月笑著說:“王同志,你看我們村裡一直沒電,但我們村裡有這麼多的產業,到了晚上點著油燈,真的太困難了,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您能不能幫我們說說,給我們村裡扯電線啊!別人有二十個下鄉名額,我們老支書給您四十個名額。”
王同志一愣,看向老支書,“老支書,算數不?”
老支書連連點頭,“對,算數,就給你這麼多的名額。讓你們把電車到我們村裡,剩下的把電車到各家各戶,我們村裡自己出錢。”
不僅每家每戶要扯電線,裝電燈,平菇大棚和養豬場以及窯廠那邊都要裝電燈。
王同志仔細想了想點頭,“行,我今天晚上就回去彙報!”
他們電廠人也不少,全場上下足有三千多人,安排上山下鄉的小年輕每年就有一兩百了,領導家的孩子也不例外。
中午,老支書邀請他們這些人在家裡吃飯。
一盤炒雞蛋,一盤平菇炒鹹肉,炒土豆絲,小孫子在外面釣來的魚也給燉了。
雖然菜的種類少,但每份菜量很足,用的是葷油炒菜,味道也不錯。
吃完飯之後,這些人也不休息,趕緊騎車回縣城。
領導們還等著他們回去彙報工作呢,早點定下來,早點安排,也能早點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