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各官員的封賞提拔,很快便下達的正式的公文,使得各級官府得以周知此事。由於江左改元,新的年號為昇平,所以,這些公文之上便是昇平元年了。武將們的升遷相對來說都比較的容易,基本上按照戰功直接提拔便可以了。但像是王猛他們這些文官的獎勵之舉,就變得比較的麻煩了。
比如說王猛、周方他們這些人,雖然並沒有直接上戰場,但他們安定後方,全力支援前線的作戰,其功勞一樣很大。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的話,這場戰爭究竟會打成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
文官體系的設計雖然有各級職位的存在,但問題是,現在的王猛他們已經是位列六部尚書了。再往上固然還有升的空間,但卻不是李信這個大將軍能夠提拔的了。
比如說一些三公三孤之類,這些職銜那都是皇帝或者是自立為王者才能夠封賞的。如果李信將他們給提拔到了這個地位,那不如干脆直接稱王稱帝算了。
另外的一個,也可以直接封賞爵位,但這一樣也是帝王才能夠做的事情,以李信的身份也辦不到。如此一來,能夠做的選擇就相對比較的少了。
想來想去,在與王猛他們商量了一下之後,李信最後決定再設計一套散官階出來。所謂散官,一般都是指那些有榮譽名稱,享受到一定的特權,但卻並沒有實際權力的稱號!
這樣一來的話,像是王猛等各部尚書,因為此次戰事功勞不小,便都被授予了中大夫的散官。新設立的散官階一共有二十階,一級最低,二十級最高。
好在,這種體系在前面各朝代都有,所以,做起來也不是很麻煩。而且,日後還將不斷的完善,暫時而言的話,也都夠用了。
至於說其他各地的官員們,但凡是在戰爭期間專心任事,境內百姓生活安定,沒有什麼事情發生的,也都受到了嘉獎。
除此之外,有一些地方官員也都受到了調整。
比如說上洛郡太守任通,這兩年多來在上洛郡乾得很是不錯。如今的話,便被調往太原郡去任太守了。
對於太原郡這個地方,李信格外的重視。因為那個地方西控河西,南接上黨平陽河東,北接新興雁門,東則正對著中原大地。可以說,在太行以西黃河以東那一塊地方,日後恐怕將會以之為中心。
將任通放在這個地方,也是為了讓他好好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將太原郡儘快從戰亂之中恢復過來。太原郡這一塊地方,地理優勢獨特,自古以來便是天下重地,開發歷史非常的早。
只要能夠將這一塊地方的潛力給挖掘出來的話,那麼,對於華山軍而言,不啻於是再造了一個關中與河東!這對於日後華山軍的長遠發展而言,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
而原本的上洛郡,李信則就地提拔了一個有能力的官員擔任太守。
除此之外,像是秦州、北地、安定等地,也都有一些大小不一的調整。
由於在接下來一段可預見的時間之內,華山軍應該不太可能再遭遇到如之前一般大規模的戰爭。所以,李信自然是將接下來的工作重心都給投入到民政治理上面來了。
他做事向來都比較喜歡先計劃,這樣就顯得條理清晰一些。在召集了一眾核心官員們商量過後,大致的計劃便制定出來了。
這個計劃有些類似於後世的五年計劃,只是因為時局不同的關係,所以,李信稱之為三年計劃。
這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面的發展計劃,因為形成了正式的公文,直接存檔了。不過,知道這件事情的只有王猛等六部官員而已,外面的人基本上都不知道,而李信也沒有明發給下面各級官府。
之所以他會這麼做,是因為他想讓六部的官員們知道接下來幾年要幹什麼。但他又不想讓底下的各級官員,都盯著這份計劃,從而是為了完成計劃而胡來。
他只要求頂層跟著大致的計劃來執行便是,如此一來的話,下面的各級官府所受到的壓力相對會更小一些。畢竟,計劃這種東西固然是有其巨大的好處,但同樣的,時間一久的話,必然會變得僵化起來。
李信可不想因為一時之功而給華山軍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尤其是在這個時代的情況之下,朝廷自己糾錯的能力幾乎為零!
新的計劃之中,首先要重視的,依然還是農業。先得保證大家都能夠吃上飯,而後才能夠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