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謙之受道不久,成公興對寇謙之說:“先生如有意學道,當隨公興隱遁深山。”寇謙之欣然同意。
於是,齋戒三天,寇謙之便隨成公興離家修道去了。寇謙之先隨成公興來到華山,採得仙藥,服後不飢,不久,師徒倆即前往嵩山,潛心修道 。
嵩山,居五嶽之中,故稱中嶽,屬古都洛陽京畿之地,在登封縣北,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
中嶽後被封神為中天王。中嶽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極、少室山峰為最有名。自漢武帝封禪中嶽之後,中嶽成為仙人道士的修煉之地。
西晉著名道士鮑靚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煉成仙。所以,成公興、寇謙之也來到了嵩山。他們選定在太室山石室修煉。成公興將全部修煉秘訣傳授給了寇謙之,寇謙之聰明好學,日益長進。
成公興在嵩山傳授道法,不覺己到七個年頭,該是自己迴歸仙宮的時候了。臨別時,成公興再三囑咐寇謙之道:“你潛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慾未斷,難赴仙路。不過,如果勤奮努力,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
寇謙之聆聽師教,不敢有絲毫怠慢。成公興去世後,寇謙之守志嵩嶽,精專不懈 ,並開始招收弟子,講經施術,弘揚道教。
寇謙之在嵩山修煉達三十年之久,一副仙風道骨的神韻,他自知外形可以為國師,但內質上卻空泛無幾,要想更上一層,需在這方面下工夫。
於是,寇謙之決定要從道教本身動真格了。寇謙之經成公興點化,悟出了上述道理,為此,他就自編自導了一場自己託天神降授的儀式。
北魏神瑞二年,寇謙之在嵩山少室石室託言太上老君在仙人玉女擁護、百靈導從之下,降臨嵩山,告訴謙之道:“往歲,嵩山山神上奏天曹,稱自從天師張道陵去後,地上修道的人無所師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處師位。吾故來授汝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未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服食閉煉。”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並對天師道進行三整頓,使天師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間傳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正當秋高氣爽、晴空萬里的金秋季節,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忽然少室山顛,雲蒸霞蔚,靈光普照,在五彩繽紛的雲上端坐著一位神仙,這是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降臨。
寇謙之立即走出石室,仰望拜謁。上師道:“受老君之命,特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儀式’的《錄圖真經》,並傳授銷鍊金丹、雲英、八石之法,望謹慎奉持,輔佐北方太平真君。"”
自此,寇謙之以"國師"的身份,到處遊說,自認為躋身朝廷,給道教爭地位的時機已經到來。
也就在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皇帝位。十月,初冬來臨,寇謙之臥居嵩山三十年的雄厚資本積累成了,他戴著天師桂冠,離開嵩山施展抱負,而做他的國師美夢了。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堯元年,寇謙之懷著異常高興的心情,走下嵩山,風塵僕僕地北上北魏都城山西大同,獻上他的傑作《道書》。
誰知出乎所料,拓跋燾讓他暫住在一個叫張曜的家中,供其衣食把他養了起來。寇謙之不甘閒住,他四處打聽能和皇帝接近的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得力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祿大夫,著名大儒白馬公崔浩。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為北方第一大族,崔浩一支,更為顯中之顯,尤出眾望。崔浩之父崔宏,有輔佐之才,官至天部大人,封為白馬公,為北魏先朝重臣。
崔浩自幼養尊處優,又生得纖妍結白,如美婦人,少好文字,博覽經史,陰陽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義理,出類拔萃。他承繼父業,入仕朝廷。
從道武帝到明元帝,己官至左光祿大夫,父子均為朝廷近臣。太武帝即位,更是軍國大事主謀者之一,因他主張利用漢人,實行漢制治國,得罪部分鮮卑貴臣,太武帝迫於眾議,讓崔浩暫且去官在家,而大凡國事,必決崔浩。
寇謙之選中崔浩,是最合適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謙之的道教,拉攏太武帝,藉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
於是,崔浩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贊太武帝聖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之吉兆。聖上應天承命,不會受到世俗的干擾而順天應命的 。
果然奏效,太武帝聞奏十分高興,立刻派人將天師接到宮中,並派人奉皇帛、犧牲,南下祭祀嵩山,還將寇謙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
於是“天師”“帝師”,一齊擁來,宣佈天下,顯揚新法,道業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