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差聞言,急忙拿出一個記錄薄,開始介紹起拓跋燾的生平事蹟來。
北魏道武帝天賜五年,拓跋燾出生于山西大同平城東宮,生父為道武帝拓跋珪的長子拓跋嗣。
拓跋燾出生時,體態容貌與常人大不相同,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十分驚奇,高興地說:“將來能達成我的事業的,必定是這個孩子。”
拓跋燾自幼就表現得聰明大度、應付裕如。
天賜六年,道武帝拓跋珪去世,拓跋燾的父親,即皇太子拓跋嗣繼位,是為明元帝。
泰常七年,明元帝封拓跋燾為泰平王,並任命拓跋燾為相國,加授大將軍,同年五月,拓跋燾監管國事,十一月,拓跋燾親自統領六軍出鎮塞上,明元帝生病時,命拓跋燾總管朝中事務。
泰常八年,明元帝拓跋嗣去世,拓跋燾繼位,成為北魏第三位皇帝,是為北魏太武帝。
始光元年,拓跋燾即位不久,柔然漢紇升蓋可汗大檀就率領六萬騎兵攻入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雲中,殺掠吏民,搶劫財物,攻陷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盛樂故都。
拓跋燾親率輕騎討之,亦陷入重圍,全賴殊死拼戰,才使柔然兵退。
柔然的侵擾牽制了北魏力量,使其無力進一步征服其他割據政權,更無力南進,與劉宋王朝爭強。
拓跋燾也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提出如果不先征服柔然,就會腹背受敵,陷於困境。他不顧太后和眾多大臣的反對,在崔浩等支援下,決定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九月,拓跋燾大集士卒,治兵於東郊,準備北征。十二月,拓跋燾親征,以平陽王長孫翰率軍出內蒙古涼城東北參合,自領一軍進內蒙古和林格爾境內屯柞山,與阿伏幹率領的柔然騎兵相遇,斬首數千,獲馬萬餘匹,大勝而歸。
始光二年十月,拓跋燾再次治兵於西郊,大舉北伐,東西五道並進,大軍至漠南,舍輜重,輕騎帶十五日糧越大沙漠進攻,柔然可汗大檀驚慌失措,率眾北遁。
這兩次北伐雖然並沒有使柔然受到致命打擊,但使得柔然對北魏的侵擾有所緩和。
始光二年,胡夏的立國者赫連勃勃病死,其子赫連昌繼位,拓跋燾聞知勃勃諸子相攻,關中大亂,遂乘機西伐。
始光三年九月,以司空奚斤領一軍襲山西永濟縣東蒲坂,宋兵將軍周幾領一軍襲河南陝縣西陝城,進逼關中重鎮長安。
十月,拓跋燾親領大軍奔襲內蒙古烏審旗南統萬,行至內蒙古清水河縣西北九十公里黃河君子津處,天氣暴寒,河水冰凍,拓跋燾遂帥輕騎二萬從冰上渡河,兵至陝西橫山西北長城外無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黑水,離統萬城僅三十餘里。
當時正是冬至日,赫連昌在宮中大宴群臣,突聞訊息,上下驚恐。
赫連昌匆促領兵迎戰,大敗而退,城門未及關閉,魏軍乘勢攻入西門。
赫連昌退入宮內,緊閉大門,拓跋燾見一時難以攻下,遂於第二天分兵四掠,獲牛馬十餘萬頭,徙民戶萬餘家而歸。
與此同時,另兩路魏軍亦先後佔領河南靈寶北弘農、蒲坂、長安。
始光四年,魏軍攻胡夏首都陝西省靖邊縣白城子統萬城時,拓跋燾將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騎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誘固守之夏軍脫離堅城,當夏軍出城追逐時,又採納崔浩分兵潛出襲其後之計,大獲全勝,俘虜赫連昌,赫連定即位於平涼。
神麚三年,拓跋燾再攻胡夏,奪取安定、平涼、長安、臨晉、武功等地,盡得關中之地。胡夏名存實亡,赫連定在滅西秦之後,被吐谷渾所殺,胡夏滅亡。
當拓跋燾大舉攻夏之際,柔然見魏軍方有事於西方,又屢屢侵擾邊界,神麔元年,柔然騎兵萬餘攻入塞內,大掠邊民而走。因此,拓跋燾決定再行北伐柔然。
神麔二年四月,拓跋燾治兵於南郊,分軍遣將,平陽王長孫翰領軍自西道向大娥山,拓跋燾領軍自東道向黑山,同會於柔然可汗庭。
五月,東道魏軍到達漠南,捨棄輜重,輕騎奔襲。大檀弟匹黎先聞有魏軍來攻,帥眾欲來救援,恰遇西道魏軍到達,被魏軍擊潰。
拓跋燾率魏軍沿粟水西行,六月,到達離平城三千七百餘里的菟園水,魏軍分兵搜討,東至瀚海,西至張掖水,北越燕然山,原來受柔然控制的高車諸部也趁機擺脫柔然,先後歸附北魏者有三十餘萬落之多,所獲牛馬百餘萬匹。
七月,拓跋燾引兵東還,回到漠南,聞東部高車屯駐已尼陂,人畜甚眾,遂遣左僕射安原等領騎兵往攻之,招降東部高車數十萬落,將他們劫往漠南北魏控制地區。
十月,魏軍凱旋迴到平城。
延和元年後魏攻打北燕,燕主馮弘送小女兒左昭儀馮氏進宮和親。
延和二年魏朝又攻佔了宋、魏之間氐人楊氏建立的仇池國。
胡夏滅亡後,北涼向魏國稱藩,後魏封北涼國君沮渠蒙遜為涼王。
太延二年,魏軍攻克北燕國都和龍,北燕滅亡。
太延五年,拓跋燾親征北涼,以南涼的最後一代君主禿髮傉檀之子禿髮破羌為嚮導,兵不血刃降服北涼諸鎮,國君沮渠牧犍在內外交困之下,帶文武百官面縛出降。北涼滅亡。
從神麚四年到太延五年的九年中,拓跋燾先後將胡夏、北燕、北涼這三個小國消滅,結束了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面,將柔然、吐谷渾以外的北方諸胡統一於魏朝大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