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不久,辛儉守一家暴病而亡。
“現在不能出家,這一輩子就完了。”七歲的靈裕嘆息說。
他的出家的請求又一次被父母拒絕了。
靈裕一生下來,就與佛門有緣。
每次遇到僧人,小小靈裕立刻垂手站立,然後躬身施禮,把自己手裡拿著的捨不得送給小夥伴的心愛之物送給僧人。
一聽到屠宰的聲音,他就覺得那刀好像是紮在自己的身上,疼痛難忍。
靈裕六歲的時候,就向父母提過出家受戒的要求。
父母那時瞪大了驚異的眼睛看著靈裕,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六歲的兒子會提出如此不同尋常的請求。
父母早就把振興門第的希望寄託在靈裕的身上,他們怎麼會允許靈裕出家呢!
的確,靈裕太聰明瞭。
千餘字的文章,小靈裕一看就能背誦,《孝經》、《論語》等,初讀就文詞俱明。
靈裕出家的要求多次被拒絕後,他就想尋找時機,逃出家門。
十五歲的時候,靈裕做好了準備。
但這一年,父親得了大病,靈裕只得留下來侍候。
父親的病,使家人每天為他請醫拿藥,晝夜看守,而父親則被病折磨得死去活來。
靈裕看到這一切,感到生在世上像這樣的苦難是無盡的,人生毫無歡樂可言。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靈裕投身佛門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父親的病稍一好轉,靈裕就不辭而別,到應覺寺投明寶禪師出了家。
剛入佛門,靈裕就手拿經卷對天發誓:“我要真心誠意學法,窮盡三藏的微言大義!”
靈裕先後從明寶、道憑等五位禪師學法,學習了《地論》、《四分戒》、《僧祇戒》等經典。
北齊文宣帝弘揚佛法,召集天下英才講法,眾高僧大師前來投奔。
靈裕藉此時機前去學法。
他跟從安、遊、榮三法師聽《雜心論》,向嵩、林二法師學習《成實論》。
靈裕自己則專門研究《華嚴》、《涅槃》、《地論》等。
他每學一經,都要搜尋多種版本,探討其間的異同,從善而學。
經過這一番學習,靈裕透徹地理解佛經的義理。
接著,他又開始向眾僧傳講佛法。
靈裕宣講佛法,其意並在佛經的章句,而是注重其主旨,讓人領悟佛理的根本。
有時他為講一字,要用幾天的時間,有時一次講幾卷。
在宣講中,靈裕揭示了佛理的玄妙之意,使聽者心領神會。
為此,前來投奔靈裕的人很多,眾人都稱他為“裕菩薩”。
靈裕講法,從不隨意而行。
如果遇有講席,定要鄭重邀請,靈裕才登法席。
曾經有一次,靈裕講到一半時,突然拿起錫杖和衣服就要走。
講席主人很恐慌,上前深施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