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事時,因他是眾望所歸,強行將他夾裹在軍隊之中。
結果,梁山一戰便一敗塗地。
跋摩見船隻狹窄,離岸又遠,斷定必有人斃命,不如自己跳下去,正可多救一人,於是一心稱頌觀世音,手持邛竹杖跳入江中。
他很奇怪水才沒到膝處,便用竹划水,朝模糊的水岸游去。
猛然,一童子從後面來,用手牽住他,他回頭說:“你一個不尿頻孩子如何能渡得過我呢?快自己逃命去吧!”
恍忽之間,才覺行了十幾步,便到了岸上。
他脫下衲衣想報答童子,抬頭時卻了無一人。
跋陀羅渾身毛髮豎起,知道是神力相助。
孝武帝下令:找到摩訶衍要好生照顧,護送京城。
很快,他便出現在孝武帝面前。
宣暄畢,孝武帝問他事情的原委,對他說:“朕盼望法師已經很久了,到今天才得相見。”
“貧僧既已沾染罪過,理當粉身碎骨。現在蒙陛下接見,如獲重生再造。”
“法師不必過於自責,罪在義宣。我且問你,參與謀逆的有哪些人呢?”
“出家人不參與軍事,但張暢、宋靈秀都逼迫過我。貧僧惟一明瞭的,是宿緣所定,難逃此劫。”
“法師放心,這沒有什麼可怕的。從現在起,你就住在後堂,朕隨時請教。”
會見結束了,跋陀羅仍被奉為高僧。
當初在荊州十年,他與譙王書信來往,無不記錄在案。
平叛後朝庭派人檢查書信,發現他言及軍事者連片言隻語都沒有。
孝武帝更相信了他純淨謹慎,禮遇愈加優厚。
兩人談論道法之餘,也閒談山水人物。孝武同他開玩笑:“想念丞相嗎?”
“受他十年供養,怎能忘記他的恩德呢?現在我向陛下求願,願為他燒香三年。”
“法師果然是仁義至盡,朕答應你就是了。”孝武聽後不由得面色慘然,他沒有理由拒絕。
一年一年過去,跋陀羅終於老了。
孝武帝在東府舉行宴會,王公大臣齊集,下令召見跋陀羅。
當時跋陀羅未及淨髮,鬚眉皆白。
孝武帝遙遙望見他,轉身對尚書謝莊說:“摩訶衍聰明善解,只是老了。朕試問他一問,他必能領悟。”
跋陀羅邁步登階,孝武帝上前相迎:“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但惟有一在。”
“貧僧遠來歸依帝京,已近三十年。天子的恩澤禮遇,使我愧不敢當。但年過七十,老而且病,惟有一死在。”他應聲答道。
孝武令他近身而坐,滿朝文武無不矚目。
跋陀羅在秣陵境內鳳凰樓西側造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