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段路最終以八千六百兩的價格成交,到這個地步,說實話還有近千兩銀子的賺頭。
按照夏源的估算,修這兩段路,光是購買水泥的花費,大概就需要個七千七百兩左右。
並不包括人工。
而之所以說有近千兩銀子的賺頭,是由於七十二里的道路,三個月的工期,兩百人加班加點的就能完成。
只需兩百人,對這些商賈來說,完全不需要僱傭工人。
他們是行商,還是北直隸,乃至整個大明朝都叫得出名號的行商,誰手底下沒有商隊。
少的數百人,多的上千人。
平時便是不用走商,那也是開工錢養著。
所以這些商賈完全可以呼叫這些人修路,這玩意兒又沒什麼技術含量。
知道了比例,光和泥就行了。
這也正是把這修築道路的事,分包給這幫商賈的好處之一,他們手底下人多,而且工錢還開的少。
估摸就是個幾百文錢的樣子。
在這個時代,幾百文已是比較高的工資了。
夏源最開始給手底下的員工定下二兩銀子的最低月薪,實在是有著種種考量。
比如什麼高薪養著,防止這幫人吃裡扒外,比如什麼宮裡頭參股,這逼格得上去,比如什麼想當個良心企業家。
總之不管是什麼吧,這高薪一旦定下,再想往下降可就難了。
若讓他來修這兩段路,一個工人一月至少得開二兩銀子的工錢,加上水泥的銷用,那就是九千兩左右。
有了前兩段路的競價,再分包其餘的道路時,這些商人也都學聰明瞭,不需要托兒,自發的就開始競價。
整個京師順天府的所有道路就這樣競拍了出去,共耗費銀兩,十五萬六千四百兩。
至於京師外頭的北直隸,只能再等等,國庫裡頭窮,沒銀子。
就這十多萬兩,還是這一個多月賣水泥上繳的收益,京裡頭的達官貴人,有大半都購置了這水泥,或是用於修繕自家宅邸,或是用來鋪地。
別說,還真是堅固結實,而且價格公道,絕對的良心產品。
“新政初立,步子不宜過大,如今就先修這京師及順天府的道路,沒有競到的人,等下次再說,至於你們這些承包到道路的商賈,先簽了這份修路的文書。來,把這些文書給他們發下去,”
聞言,幾名書辦將案上的一沓文書抱起,這些文書都是提前印製好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
除了道路的方位,幾里長,幾丈寬,以及擬定好的工期之外,其餘的內容都是相同。
一式兩份,蓋著陸路司衙門的大印。
一份交由陸路司衙門保管,一份交給這些商賈。
“文書攏共兩份,每份的最下面填上你們的姓名,還有剛剛允諾好的工價,再按上手印。”
拿到文書的商賈都沒急著去簽名按印,而是先去閱讀這文書的內容。
內容並不長,不過數百字,但卻讓這幫人瞳孔一縮,有的更是抬起頭去瞧那位總督大人,見其面色平和,這才大著膽子出聲道:“大人,這文書.”
“處罰太過狠厲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