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子孫,為後世子孫計,說得很好,但他連個兒子都沒有,說這話難免矯情。
可夏源確實是這樣想的。
無數的華夏先祖也都是這樣想的,都是想著為後世子孫計,這才得以讓華夏文明傳承至今,連綿不息。
子孫後輩,傳承,是刻在華夏人骨子裡的最根本的東西。
他來自二十一世紀,長於華夏的承平盛世,但他也知曉,他能長於一個承平的盛世,是一個又一個的先輩想著後世子孫,想著後輩的未來,忘卻了生死,戰勝了恐懼,前赴後繼的用生命為子孫後代贏得了一個未來。
而現在,他來到了大明朝,這個時間節點,他成了先輩,也該為後世子孫做些什麼。
何況,他為此不需要付出生命。
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時代,沒有先進方便的現代科技,他至今都覺得很不習慣。
這裡到處充斥著壓迫,到處都是剝削,階級不是隱藏在人人平等口號之後的東西,它就堂而皇之的出現在明面上,所有人都司空見慣,所有人都習以為常。
可這裡卻又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在這個時候,大明朝是個龐然的帝國,是真正意義上的高國上邦,它擁有和任何國家爭雄的資本,擁有和任何國家開戰的底氣。
既然來到這裡,總不能就做一個歷史的旁觀者,去冷眼看著華夏一步步走向衰弱,神州陸沉,甲申國難,遍地浸染胡人腥羶。
江山被異族竊居,被異族帶著走向更深的沉淪,跌入深不見底的深淵。
——————————
有關糧食的風波剛剛刮起來,京城之中上上下下都在議論此事,畝產數十石的糧食,簡直已是超出了想象的範疇。
京師的百姓向來訊息靈通,不知從哪兒得知了這個訊息,一時間,大街小巷議論紛紛,幾乎都對此事表示不信。
但也有訊息稱朝廷要在天下推廣這等作物,到時候是真是假一種便知。
而此時的大明朝堂,卻在為另一件事展開討論,征伐倭國。
大明從立國至今,敵人不少,北元,韃靼,西南有夷人,東南有倭患。
可對待這些或外部,或內部的敵人,大明向來都是採取被動防守的策略,幾乎從未採用過主動出擊。
從未去挑起過什麼戰端。
其中的原因並不是大明朝愛好和平,至少不全是,更多的原因是被動防守已經要消耗諸多錢糧,更遑論是派兵主動出擊。
況且,就是主動去打,又能得到什麼。
做個生動形象,但又不是很貼切的比喻,大明朝是個腰纏萬貫的富翁,而那些敵人一個個的全是窮鬼,只聽說過窮鬼跑到富翁家裡搶東西的,哪有富翁去窮鬼家裡搶的?
可如今的天子,卻突然提議要對倭國動兵,特別是,天子向來謹慎,求穩維穩,而今莫名生出這等想法,著實太過反常。
謹身殿裡,內閣六部的一干大臣都齊聚與此,聽到弘治皇帝要攻打倭國的提議,一個個都目目相覷。
弘治皇帝沒在意殿下眾臣的反應,自顧自的道:“我大明為何有倭患,又為何比歷朝歷代之倭患要倍加嚴重,諸卿可曾知曉其中緣由?”
雖是垂詢,但聽陛下的語氣,一干大臣也知道此時不是讓他們回答,於是劉健收回和其餘兩位閣老對視的目光,其餘人也都望向龍座上的弘治皇帝,然後一併躬身道:“臣等不知。”
“其原由乃是倭國戰亂,諸多倭人為逃避戰火渡海至我大明,又因其人天性殘暴,不服王沐教化,便侵我疆土,殺我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