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獎項不僅需要大量的投稿、參與者和知名度,也需要無數工作人員在背後默默運營和努力。
諾貝爾文學獎之所以能力壓布克獎和龔古爾文學獎,成為三大世界文學獎裡的公認第一,就是因為其背後的理事會和運作團隊非常專業。
為了使獎項更規範,更權威,諾貝爾獎理事會特意和瑞典、挪威政府聯合創辦了瑞典文學院,使其成為了兩個國家最權威的文學機構。
但這還遠遠不夠。
諾獎的權威性和知名度來源於諾貝爾這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可類似的獎項在世界各地數不勝數,為何偏偏是諾獎成為了大家公認的世界各領域一番大賞呢?
諾獎的發家史,其實可以從諾貝爾文學獎的出名裡窺見一二。
當初設立了瑞典文學院後,諾獎理事會花費重金做了各種宣傳,但和其他獎項不同,他們的錢主要用在塑造瑞典文學院的逼格和打通其他國家文壇的關係上。
一方面,他們著力用“一旦錄用便永不開除”、“終身評委”、“文學朝聖聖地”等詞彙豐富瑞典文學院的外在形象,讓瑞典和挪威的知名大學為其背書;
一方面,在獎項設立的最初二十年裡,利用金錢打通各國文壇關係,讓他們在本國內進行各種有關諾獎的宣傳。
所以北川秀這樣年紀的人,一般都是從小被灌輸了“諾貝爾文學獎”很牛逼的概念。
好像只要拿了這個獎,你就能在世界文壇名垂千古。
如果拿不到,你的文學創作生涯再怎麼圓滿,似乎都缺了點什麼。
譬如因過世太早而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老舍先生。
每每談論到他,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遺憾老舍先生沒能拿獎,而他的文壇地位也總是稍微比那些拿獎的人低一等。
這種互相成就的模式很商業化,也很成功。
同樣,細數諾貝爾文學獎成立最初的十幾年,能叫得出名字的獲獎者屈指可數。
譬如1908年的獲獎者,來自德國的魯道爾夫·歐肯,這人獲獎就很扯。
首先,魯道爾夫·歐肯並非文學家,他都沒文學作品。
那他是為什麼能拿獎呢?
官方給的獲獎理由是:“他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他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他廣闊的觀察,以及他在無數作品中,辯解並闡釋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所流露的熱誠與力量,是人類哲學史上的偉大進步。”
沒錯,這個傢伙是個哲學家,不是文學家。
而且還是哲學界裡不太有名,不太被認可的一個。
他是繼特奧多爾·蒙森之後又一位文學圈外獲獎者。
魯道爾夫·歐肯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在接受報界記者採訪時,對自己的獲獎顯得十分自信。
他公開表示自己曾經潛心研究過所有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規定,他認為自己的獲獎符合一切必備的條件。
他的作品將在全世界越來越“熱門”!
而事實上,他能獲獎,純粹是因為諾獎需要一個在德國文學界有名望的人來幫忙在德國宣傳諾獎。
拿獎後,魯道爾夫·歐肯很賣力的將諾獎在德國境內推廣開了。
這樣的例子北川秀能舉出好多來。
不僅諾獎如此,其他文學獎項也類似。
畢竟一個東西商業化後,要分蛋糕的人多了,肯定不可能還保持得那麼純粹。
瑞典文學院門口的座右銘石碑是諾貝爾文學獎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也是墊高它逼格的物件。
這樣的東西和設定,北川秀在逛瑞典文學院時還看到了不少,讓他大開眼界。
比起諾貝爾文學獎,北川文學獎就有點像是小孩子過家家了。
可以學習和借鑑的東西還有很多啊!
馬悅然他們見北川秀一直盯著座右銘石碑看,還以為他是看了後十分感慨,有些不滿今年的評選結果,只能繼續低頭不語,假裝沒看見。
要是讓他們知道北川秀的真實想法,估計會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