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臨渭區豐原鎮五星村中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大文人”。他不僅精通詩歌、散文、小說、以及電視劇本,是一個樣樣精通的“全能作家”,更是一個遠近文明的模範丈夫。他就是我們五星村現任會計員——孫益儉同志。
提起孫益儉同志的大名,方圓數十里無人不知,他不光能寫得一手狂草的毛筆字,而且對詩歌、散文、小說,以及影視劇本方面都有所研究。
其中有一個劇本還被拍成了都市碎戲,在渭南電視臺的《華山世相》欄目裡播出過,在我們當地成了一個遠近一方的“大文人”。
而今,他雖已年過七旬,卻依然老當益壯,奮鬥不息,又出版了一部自己的最新詩集《書行心聲》一書。該書內容新穎樸實、通俗易懂。凡是看到過該書的人無不稱讚他的文才。
其實,更加讓人值得稱讚的不僅僅是他的文學才能,更是他這幾年細心照料癱瘓病妻的愛心和忠心。
他和妻子桂葉相識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兩個人自結髮以來,相依相伴,不離不棄,共同度過了五十餘年的美好時光。
然而,正當兩個人苦盡甘來,準備享受晚年天倫之樂的幸福生活之時,他的妻子卻在那一年(2009年)的夏天,突發了一次腦溢血。後來,雖然經過及時搶救,總算保住了性命。但是,從此以後卻落下了終身殘疾,成了一名終日癱瘓在床的殘疾人。
有道是: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在當今社會,有多少夫妻成名後,都忘卻了舊情,另攀新枝。真正能不忘舊情,從一而終的人物,世間少有。更別說一方又落下了殘疾,成了自己的累贅。而他卻不忘舊情,悉心照料了癱瘓病妻長達六年之久,卻從未抱,抱怨過一句話。單從這一方面說,孫老師的這種人品就值得我們學習。堪稱時代的先模。
他的妻子在公元2009年夏天的某一天,因為突發了一次腦溢血,變得人事不醒了。後來。經過醫生多次醫治後,總算保住了了性命。但是從此後卻落下了終身殘疾的後果,整曰癱瘓在床。
他的妻子發病以後。因為當時兒女們都有各自的工作,無法照顧生病的母親。於是,伺候癱瘓病妻的工作便順理成章地落在了他的身上。從此以後,他便成了一名保姆,專門照料妻子的日常生活。萬事開頭難,他由開初的不會照料妻子,逐漸變成了一個比專業保姆還要好的模範丈夫。
從那以後,每天一日三餐,抱進抱出,穿衣洗臉,餵飯喂水,端屎端尿,便成了他每日必做的日常工作之一。在他伺候妻子整整六年之久的漫長歲月裡(注:他的妻子在2015年的夏天因突發疾病現已亡故)逐漸摸索出了一條規律:妻子什麼時候該吃藥,什麼時候該拉屎撒尿,他都會準時出現在她的身邊。
為了能治好妻子的病,他幾乎訪遍了名醫,買遍了藥物。為了能伺候好妻子,他特意在渭南書店裡買了許多醫書,並嘗試著按照醫書上的方法自己給妻子治病。
他原本對醫學一竅不通,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後,竟然逐漸變成了半拉醫生。為了防止妻子感冒生病,他除了平時注意她的飲食起居外,還經常幫妻子量一量體溫,測一測血壓。為了能讓妻子身體恢復健康,他便給妻子買來了許多水果和營養品,而他自己卻從來沒有捨得吃上幾口。
為了防止妻子身體上生瘡,他除了經常幫助她活動手腿外,還經常給她洗一洗澡,剪一剪指甲。為了排解妻子鬱悶的心情,他經常推著她去村外遊轉,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
久而久之,村民們便都知道了他的事情,紛紛誇獎他是一個優秀的“模範丈夫”,並根據他的事蹟給他編了一首打油詩(作者自編)來讚揚他。
人老心紅志遠大,書藝品行均不差。
竭心伺妻六年久,一心為公忘自家。
附一:本文作者介紹及說明:
作者姓名:姚新良,呢稱常壽塬,網名落曰清風。男,漢族。年齡50歲。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豐原鎮伍星村人。糸孫益儉老先生的同鄉兼師友。農民,小型裝載司機一名。個人興趣愛好廣泛。著有小說《姐妹奇緣》一書。電子改版小說《良緣姐妹情》小說,現正在17k小說網站連載。
附文二:孫益儉作家美文欣賞(作者轉載
松樹與松樹廟
1979年6月8日,陝西省渭南市豐原鄉孫家D村發生了一樁令村人震撼,國人惋惜的事。
那天正是夏收時節,人們都在田間場院裡勞作。正午時分,天氣變得陰暗下來,風起雲湧,跟著就下起雨來。突然,只聽一聲巨響,挺立在村小學院子的巨大白松樹驟然連根拔起倒下了。精魂未定,人們又一下子都湧到學校去看,只見直徑1.5米左右的龐然大樹東南西北方向倒在那裡,粗壯的樹幹,有幾人爬上去在上邊暢然行走。樹倒下的方位,不僅令人驚異,隨之又感到震撼。因為在樹的周圍都是房屋,就是朝西北方向,面南的一座教室與面東的教師宿辦室中間有一段三米多寬的距離,而這樹正好就倒在兩座房屋之間的這段距離內,沒有撞到任何東西,樹冠全部落在空蕩蕩的操場上。
試想一下,這棵大樹如果不是倒在這個位置,而是倒在隨便一個方向,都會壓在房屋上,那房屋肯定承受不了是會被壓毀的,再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正好學生都放忙假回家了,校內空無一人,而是放在平時學生都在校或上課,大樹倒下,那後果還能再想嗎。所以有人就說“真是神了”。
加之那天雖颳風下雨,但並不是狂風暴雨,怎麼說倒就倒呢?這些耐人尋味、令人驚奇的事,村人見證了,也看到了。雖然樹倒還可找出種種客觀原因,但當時確實讓村人震撼。那為什麼又令國人惋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