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
隨鹹王進內殿,百里燕將詳細道出原委,鹹王聞訊後沉默了許久,再說話時情緒波動的十分厲害。
“我中原能保得住嗎。”
“回大王,從御客獲取的海外生番的訊息來看,腋目人實在兇險。而且那還不是腋目人全部實力,其內部極可能因為內戰而拖住了主力,如若是主力登陸,中原面對的恐怕將是數百萬之敵。故而這一次,臣真沒有把握。”
“如今寡人有此先進厲害兵器,愛卿難道一點取勝之把握都沒有嗎?”
“非是臣不想,而是臣不能估計的太樂觀。但臣向大王保證,列國之中,鹹國定是戰到最後的諸侯,臣在鹹國在,正如當年尹秧之戰,臣在城在。”
鹹王沉默了片刻,喝了口水,用菸斗點了撮支雲絲吸了兩口,待平復了情緒,他繼續說:
“接下來,愛卿準備作何打算?”
“回大王,首先召集海軍,先保住我國北海沿岸與外海,防止腋目人登陸。其二,加快清田、桑南、桑北建設,在內陸建立更多儲備,以應對長期戰爭。其三,從現在開始,應該即刻調整生產,國庫增加撥款,儲備彈藥與戰爭物資。”
“那以永興產力,我軍一年可產多少槍炮,可否應付腋目人三到五年。”
“以我軍現在員額,基本可以做到人手一支槍,海陸火炮共有一萬四千餘門,其中海軍佔了多數。當下生產計劃每年能產各型槍支十五萬餘支,各型鑄造火炮加工火炮一千六百百餘門。
如果轉入戰時狀態,產能仍有大幅增加的空間。但目前尚不知腋目人戰力,我軍也不曾與之交手,因而臣建議當下仍應以生產機器為主,槍炮生產可適當降低減少,一旦戰爭開始,再想騰挪時間造機器,可就非常麻煩了。”
永興和萬川兩地計劃生產各型槍支十五萬餘支每年,從648年生產至今共計製造了三十九萬餘支長短槍,其中約六萬支交付了御客,三十三萬支配發給鹹軍,但百分之九十五仍是結構簡單的648型步槍,647型長短單雙管霰彈槍,647型轉輪槍。
651型半自動步槍、衝鋒槍、機槍結構複雜的多,儘管更多使用了衝壓結構,減少銑削加工,但消耗的工時仍比648、647兩型槍多得多,去年底至今,攏共生產兩萬餘支651型。
而651型且半自動步槍、衝鋒槍、機槍子彈的消耗比648型步槍、霰彈槍大得多。
甭看現在一班年產四千多萬發子彈,但訓練一個合格的步槍射手,至少需要一百二十發的子彈,多的需要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發。如果是機槍手、特等射手,需要的子彈會更多。
十萬支半自動步槍,保守需要一千兩百萬發訓練新兵,加上每月定期打靶的一二十發子彈,十萬支槍哪怕不打仗,一年也要消耗四千萬發以上的子彈。
如果是一百萬支,一年就是四億發,一旦打起仗來,每年消耗十幾億乃至幾十億發彈藥實在稀鬆平常不過。
因此造槍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現在有槍沒彈的尷尬。這也是百里燕仍然繼續生產648、647兩型槍的主要原因,因為彈藥製造容易,小作坊都能造。
有鑑於鹹軍已經普及槍支,可以調整生產,暫時放緩槍支與其他商品生產,釋放商品庫存,利用儲備商品釋放的時間,騰挪工業產能,生產更多的金屬切削加工裝置,製造更多的配套機床。
一旦戰爭開打,將沒有充裕的時間和工業人口用於生產裝置,所有生產都將轉入戰時供應。
“大王,此事仍然只是剛剛獲取的訊息,在腋目人大舉南下之前,我國應該秘密備戰,不宜由朝廷公開討論,故而臣不建議朝會議論此事,以免造成恐慌被諸侯利用。”
“愛卿言之有理,此事暫不用與太子內閣討論,愛卿擬好奏本,直接呈報寡人即可。”
“臣領旨。此外,臣想辭去治粟內史之職,專司財政與軍械,還請大王恩准。”
鹹王思索了片刻,撓了撓花白的頭頂徐徐說道:
“愛卿可有出任治粟內史人選?”
“臣建議由軒亭侯之子喬丞接任治粟內史一職。”
“寡人這外甥司管金銀多年,對農桑之事一竅不通,這不妥吧。”
“大王放心,治粟內史俯下皆為能臣干將,喬丞出任治粟內史也是個閒差。臣是擔心治粟內史府下官吏太過年輕,又無朝堂深厚根底,無法被百官認可,故而推薦喬丞兼任治粟內史為權宜之計。”
“也罷,寡人準了。寡人今日即刻下旨,就無需等到明日了。”
“大王聖明。”
鹹王現在精神一日不如一日,儘早下旨辦完該辦的事,對鹹王有利,對百里燕也有利。
交出治粟內史由喬丞出任,避免了鹹王駕崩後太子打倒他後,同時拿到治粟內史、大司農和軍械司三項大權。
治粟內史雖然不主管國庫,但主管農業和糧食生產,大司農儘管主管國庫,但現在鹹國主要工商業都在三侯手中,工業生產多數是百里燕的產業。
所以太子拿走司農和軍械司兩頂帽子得不到實質好處,除非來個兜底抄家,若是如此,將進一步引發全國性政治經濟和軍界的全面地震,這個代價是新王承受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