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續反饋的結果不難看出,昨晚的大雨影響了火器的發揮,轉輪槍與榴彈發射器的發火率達到了九成,霰彈槍才五成,永興步槍發火率還不到三成。
最後的肉搏和衛軍的土質炸彈,造成了多數傷亡,刃器傷害仍是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因素,四成的陣亡和重傷是霸王炮和床弩造成。
新軍的鎧甲是內襯輕皮甲,胸、腹、背、腰部披掛鎖子甲,能有效應對刃器和普通鈍器傷害,但對沒良心炮、床弩沒什麼作用,衛軍的沒良心炮使用了雨棚,以至於暴雨下仍能保持一定火力,多次落入鹹軍人群中造成群死群傷。
此外被自己人用槍打死的也不在少數,至少三百六十多人是混亂中死在自己人的槍口下。
值得一提的是衛軍使用了白磷,白磷造成的傷害儘管只佔了極少部分,但傷害卻是致命的,嚴重大面積燒傷和貫穿燒傷根本無法醫治,唯一能做的只有打鎮靜劑減輕痛苦,而鎮靜劑對燒傷本身的治療是不利的。
午時前後,重症傷員開始轉運上船,昨日下午江灘邊臨時修築的碼頭此時派上了巨大的用處。由於使用浮動與固定相結合的結構,碼頭可以延伸至水中數十米,可供三千石以下的小船停靠,極大方便了傷員轉運和物資的補充。
浮動碼頭本是為了快速架設浮橋而設計,使用裝成啤酒的大木桶裹上釐清曬乾,三個或四個串成一組,數十上百組預先串聯成鏈,有序投入江中,在船舶引導下,迅速在江面上構築基架,而後往復操作直到接通兩岸,最後鋪設木板,拉緊繩鏈,打通浮橋。
為了登陸和上岸方便,另行定製了鋼製構件,利用浮橋的現成元件架設起浮動碼頭。浮橋再與臨時固定碼頭相連,同時再以繩索栓於陸上固定樁增加強度。
浮動碼頭是一早組建完畢後拖在大船後跟隨一起登陸,待上岸後建起臨時碼頭可直接串聯固定,籍此加快了修建碼頭的速度。
從頭至尾無不充滿了制度化的高效便捷,若是在三十年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後勤技術。
午時六七刻,戰損報告送到百里燕面前,鹹軍陣亡四千三百二十九,新增的是陸續發現和搶救不治的,其中武官陣亡一百三十一人,武備營軍官陣亡五十九人,三十七人是畢業分配,其餘二十二是最近半年中由武備營軍官團整訓補充的,另有三十九人輕重傷,多數是百夫長和仕長一職,相當於五個團的連、營長全部陣亡。
當然,這些都是分佈於各軍各營不同建制內的軍官,並不集中,如果集中在一個大編制內,相當於兩個旅的建制被徹底打殘了。
衛軍傷亡統計不出意料的遠大於鹹軍,初步統計到的輕重傷員有小兩萬人,陣亡四萬人以上,傷亡主要原因也很複雜,槍彈傷害只佔四成,而且還是霰彈槍,步槍傷害只佔槍彈傷害的三成不到。
其餘六成傷害是爆炸、刺傷、燒傷還有衛軍自己的誤傷,有的則是震爆暈厥,也有混亂中踩死的,陣亡交換比達到了一比十,傷亡交換比一比三點八。
衛軍的傷亡除了物理傷害,還有醫療水平和搶救及時與否息息相關。進攻的一方屍體和傷員在取勝之前,絕大多數是運不下火線的,傷員只能等死或者二次被傷。
鹹軍處於防守姿態,建立有完善的醫療體系和急救措施,基本的藥品、器械充足,極大挽救了本不至於致命的創傷造成的死亡,同時輸血技術的普及,得以讓失血不在成為主要死亡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技術的制約下輸血只能現採現輸,無法長期儲存,也不存在建立血庫的條件,因此野戰醫院和救護站都養“採血團”,這也是鹹軍編制外的員額。
採血團的人員都是經過帥選和過嚴格體檢的青壯年,平日訓練與普通士兵有一定差別,強度略低,同時飲食起居和生活衛生受醫護人員指導,家屬需要定期體檢,最大程度保障供血者生理健康沒有傳染病。
採血團平時只負責野戰醫院和衛生站的警戒與緊急轉移任務,由於職責的限制,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允許投入作戰,為保證供血,採血團編制很大,往往人浮於事。緊急情況下,也允許使用採血團以外的血源,但質量未必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