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普通兵員的損失,武備營軍官的損失是很難補充的,當下正規培養一個基層軍官,至少需要具備基本初級教育,乃至中級教育。
根據科目專業不同,少的兩年多的三年,三年後轉入基層,視服役情況酌情調回武備營進修諸如繪圖、戰役、戰略等學科,晉升中高階武官。
如是緊急培養,則需要從基層抽取骨幹士兵培養一年或兩年。無論哪一種情況,損失掉的軍官一方面從基層士兵中提拔,一部分需要從武備營補充,現實情況中更多依賴武備營補充。
武備營編制是一萬兩千人餘人,但格鬥、各科技術型種子教官佔了有四千多人,陸軍總參謀本部、情報機構、戰術戰略教員、科研、醫療人員一千一百多人,少年營一千兩百人,受訓在讀約四千人不到,畢業後留守和召回武備營深造、待用籌建的軍官營,只有兩千多人。
儘管武備營成立至今的二十餘年間陸續正規和緊急培養各型軍官近一萬九千人次。
但真正接受現代教育具備科學素養的軍官,也是數學開始普及後的七八年間,陸續培養的畢業的最近四期中的一千八百多人,其中多數都在第七、第八兩鎮軍,以及各軍炮兵、繪圖和參謀,一次陣亡一兩百人相當於三到四個團喪失了組織能力。
有鑑於救護站人手不足,百里燕隨即讓海軍前往二十里外飛霞棲,再運送一批醫務人員和藥品過江。
鹹軍主力此時都集結于飛霞棲以西隱蔽,輜工營和武備營後勤科應該在先頭部隊登陸後當天搶修臨時碼頭,鞏固灘頭之後開始架設浮橋。野戰醫院就設在距離飛霞棲以西二十里,以便於登陸後的傷員後送和搶救,昨夜的激戰有些始料未及,傷亡不亞於一場大型戰役。
很少有兩軍二十多萬人正面硬碰,小半天傷亡近半的,多數時候傷亡至兩成乃至三成,軍心士氣會開始動搖,這時雙方都需要撤回兵馬修整重新尋找戰機再戰,通常不會死磕到底。
而兩至三成的傷亡是全軍佔比,由於戰線寬度和用兵效率決定了,所有兵力不可能一次全部投入作戰,而是連續性高強度波次衝擊,因而實際情況是投入作戰建制所產生的傷亡。
因此實際投入作戰建制的傷亡超過五至七成,如此高的傷亡比,整個建制會全部崩潰,戰鬥意志不堅定的軍隊,作戰建制傷亡兩三成就會潰退。
此時投入作戰的兵力喪失組織性,也就喪失了戰場排程協調的基礎,最後完全喪失作戰的能力,以至於士氣的瓦解,進而影響全軍。
所以任何戰鬥軍官是核心,軍官在,則基本的作戰組織結構基本完好,一旦喪失了軍官,軍隊會很快瓦解。
冷兵器作戰,基層軍官的陣亡比現代軍隊軍官陣亡帶來的傷害更大。現代軍隊有軍銜,軍官陣亡軍士長和士官頂,軍士長、軍官陣亡由軍銜最高計程車兵指揮,自上而下的領導體系,保證了軍隊組織的完好性。
由於現實條件和政治原因,百里燕並未在鹹軍中推行軍銜制,但變相實行了服役年限和軍士長制。普通士兵左右兩臂均縫有軍綠色橫條,服役一年加一道槓,滿五年改為中寬橫條,滿十年使用加寬橫條,以此類推。
每到服役期滿,軍中會盡可能留下表現優異的老兵,並增加他們的工資,為其家中相應增加福利,以挽留人才,同時有保送武備營就讀的名額等著附和條件的老兵。
對於無法成為軍官,但能力出眾的老兵,軍中設立胸穗和領花,出任“領旗兵”,也就是軍士長。領旗兵右胸佩掛紅、黃、黑三色布穗。
紅色最低,黑色最高,領口配銅製衝壓領花,作為第二識別特徵。紅色布穗相當於百夫長,黃色相當於仕長,黑色則等同於都統,必要時可代替都尉指揮。
其中紅色領旗兵最多,黃色次之黑色是鳳毛麟角。除紅色領旗兵,黃色、黑色領旗兵通常調入主帥帳下聽用,以便於隨時補充,保障戰時組織性。
昨夜的激戰,軍士長和服役年限制度極大穩定了戰線,維持住了幾乎奔潰的作戰建制。換做是傳統軍制,鹹軍即便使用了火器,面對衛軍悍不畏死,戰術靈活兵器繁多的凌厲攻勢,鹹軍早得敗下陣來。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昨晚的勝利是軍事體制的勝利,兵器至多佔了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