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二,百里燕迎來一位不速之客,沒有任何徵兆也沒有提前打招呼,公良修突然“空降”陔陵,讓百里燕措手不及。當天下午匆忙趕回陔陵,公良修被薑蓉神秘的藏在了後院茶閣二樓。
“來之前也不令人過來知會一聲,神神秘秘的,你也不怕志王起疑。”
公良修淺然一笑抬手略施一禮:
“呵呵,冒昧造訪,若是驚擾了永興侯,還望多多包涵。”
“算了吧,你我都是老相識了,無需這般客套,坐吧。”
言畢,百里燕轉身與薑蓉說:
“去備些葷菜,我要與公良兄長談。”
“嗯。”
薑蓉徑自退出小閣,隨手便是將門關上。百里燕落座喝了口水,稍事喘了口氣問道:
“秘密而來,我琢磨著你定是沒什麼好事。說吧,究竟所為何事?”
公良修湊上前來小聲說道:
“既然問了,我便是直言了。我問你,你們鹹國何時出兵?”
“你問此事作甚?”
“陶斂病重,也就在這幾月。”
“哦……我明白了,陶斂一死,你們公良家便好自立山頭。”
志國這些年國內起了重大變化,志王長子於盛元647年十月意外病故,在新立太子的問題上出現重大分歧,於是便是給了公良氏機會,而同時冒出了第三股勢力。
當下遵循立長制,長子夭折則下一個兒子接替。但發生在幼年期、少年期,這都還好擺平。
怕就怕發生在太子壯年,而其他諸王子年富力強之際,太子一命嗚呼,剩下的幾個兒子都已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並在血緣上攀附了其他權貴,此時再另立太子,處置不當必將引發為政權的危機。
志國恰恰在太子年富力強的時候染病暴亡,這就給其他兄弟創造了奪位的機會。
要說志國的局面也是志王一手造成的,為解決勳戚專權把持軍隊朝政的局面,志王近些年陸續扶持自己的幾個兒子在地方做大,並默許擴充實力,以衛戍王室,同時不斷壓制公良氏,逐漸剝離其政治資產。
陶氏作為志王的擁戴者,自然免於了志王的削權,但問題就出在陶斂的大孫女嫁給了太子,二孫女嫁給了志王的第四子,押了兩個寶,而志王二子沒有政治抱負,但是品性極好道德高尚,而且文采非凡,就是沒什麼心眼兒,以相國上官太嶽為首的文官集團都支援二子。
然後說說公良氏,公良文、公良晨叔侄二人支援的是志王三子,原因很簡單,這位三公子與四公子不對付,但是與二公子關係不錯,更重要的是三公子相中了公良家的女兒。所以如果能拉住三公子,那就不用造反了,扶三公子登基,推倒陶氏全盤接收的風險要比造反的小。
既然公良氏支援三公子,陶氏則有兩個選擇,支援二公子立為太子,或選擇支援四公子立為太子。成本最小風險最低,應該支援二公子,如此名正言順,公良氏即便反對,按慣例也無效。
現在問題就出在陶家身上,志王傾向於二公子繼位,陶家堅持四子繼位,這件事上,陶家有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志王二公子的舅舅害死了陶斂的次子。
這件事得追述到千嶽山一戰,二公子的舅舅畏戰怯戰,未能趕赴預定地點接應,致使陶斂次子戰死,這件事上陶家恨破一個大洞,要陶家支援二公子登基,日後就不得不面對被二公子舅舅排擠,乃至幹掉的風險。
當然,決定權在志王,志王可以指定四子繼位,但公良氏必然不會買賬,既然不選二子,那憑什麼選四子,長子繼承製,怎麼也輪不到四兒子。
於是原本兩家獨大的局面,形成三方僵持,以上官太嶽為首的文官集團支援二公子,以公良氏為首的軍事集團支援三公子,陶氏集團支援四公子,志王傾向於二公子,但舉棋不定。
在百里燕看來,志國現在不需要強人,而需要能夠治理內政的行政型君主。而上官太嶽精通曆法、農業和財政,其非常清楚國內情況,由二公子繼位,顯然是最合適的。
而三公子資質平庸,不適合出任君主,易被公良氏控制,四公子過於爭強好勝,統兵可以,繼承王位治理天下顯然不行。
但百里燕困惑的卻是,公良氏為什麼不支援二公子呢?即便日後有姻緣關係,支援二公子顯然能直接打擊陶氏,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志王的猜忌和戒心,支援三公子顯然不太明智。
想到此處,他問公良修:
“既然上官太嶽支援二公子,而二公子為人謙和,你們為何不支援二公子,反支援三公子,不會是隻為了一紙婚約吧。”
“看來你也發現了端倪,不瞞你說,太子病故之後,二公子繼位的呼聲日益高漲。按理,三公子與二公子交好,大哥支援二公子,三公子也能理解。
但二公子早看上了晉國公主,而志王多年前便與晉國和解,以便於日後騰出手來對付我家。現在二公子與晉國公主暗有私情,日後二公子登基,以上官太嶽的秉性,結好晉國是必然之舉。
其若結好晉國,對我家並無影響,但對鹹國並不一定有利。哪日晉國與鹹國開戰,上官太嶽一箭雙鵰,先落井下石你鹹國,而後讓我家與陶氏共同領兵討伐,如此一來上官太嶽便好吐故納新漸收兵權。
而且陶氏與二公子關係不睦,我家若支援二公子,上官太嶽日後勢必用我家對對陶氏下手。陶氏若倒,上官太嶽焉能放過我家。”
“哦……明白了,你是擔心唇亡齒寒,被相國各個擊破一個個收拾了。”
“正是,否則叔叔與兄長也不能支援三公子。”
“可這是你們志國奪嫡之爭,你跑來我處做什麼呢。”
“我琢磨著,你必會出兵攻打衛國,因此如若我國發生內變,我家若占上峰,志王或許不容,極可能說服鹹王在甘府、上關等地用兵攻我,故而鹹國只要用兵衛國,便無分兵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