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磷撞擊之下會產生燃燒現象,現代的發令槍,其撞擊原理既裝填紅磷,瞬間的爆燃透過發令槍的氣體管道,發出空氣爆炸的響聲。
紅磷爆燃之下點燃氯酸鉀,氯酸鉀釋放氧氣助燃,當密閉空間內氧氣與磷化物氣體達到飽和,便發生爆炸現象,新增鎂粉則能改善這一配方,更好的爆燃,從而引爆彈殼內的火藥。
然受制於前膛炮的缺點,通常情況下,撞擊引信顯然只能從後膛裝填,這意味著既滿足前膛裝填,同時安裝引信的炮種,只有迫擊炮一種。【注1】
迫擊炮結構簡單射速快,技術門檻低,生產方便,同時又可採用撞擊底火的方式發射彈丸。
幾乎只要是機械加工企業都能生產,不存在任何技術瓶頸,就當下而言,迫擊炮的出現,顯然是喪心病狂的超前技術。
然就當下而言,麟城的化工剛剛起步,遠未到足以大規模生產“先進”火藥,另開彈藥生產線的地步。
同時永興城機械加工剛剛起步,蒸汽機和加工機數量仍顯不足,每年的工業技術產值【注2】和所能分配的工時非常有限,不足以在為了配套額外的技術生產,而放棄擴張工業加工產能的寶貴時間。
鑑於高速鋼、工具鋼遲遲沒有動靜,也讓搓絲板、絲錐和其他加工刀具嚴重受阻,因此適當的放緩步伐,夯實基礎產業基礎,仍十分有必要。
此外比迫擊炮更為重要的單兵武器“槍械”,經過多年努力,於盛元645年夏,製造出五支後膛紙殼定裝滑膛步槍,口徑14.5毫(約13.05毫米左右)。【注3】【注4】
百里燕放棄了傳統前堂燧發槍的固有路線,直接上馬後堂定裝步槍。受制於衝壓技術,仍無法生產金屬殼彈藥,遂採用紙殼彈藥裝填,一次裝填一發。
使用圓頭彈丸,彈丸、發射藥和擊發藥以紙包裹,用模具定型後與槍膛形狀保持大體一致,使用時拉開槍栓裝填一發,然後閉鎖,擊錘撞擊槍栓內撞針,撞針巢狀彈簧復位,從而完成整個擊發動作。
【注1】迫擊炮所需的加工技術極為簡單,但凡是機械加工廠都能生產,哪怕是家裡的私人小廠也能生產,只要有許可,有鋼材,沒有任何技術門檻。
指標再放低點,哪怕是用鑄造,沒有優質鋼材,單純堆積壁厚,減少發射藥,也能製造。
總而一句話,迫擊炮就是窮人的神奇,實在沒有什麼門檻。但也不知道為什麼好多寫古代工業文中沒見到有誰寫搞出迫擊炮,如果有,請留言。
當然,一旦搞出迫擊炮,擱青銅鐵器農耕文明,基本上就全無敵開掛碾壓。
【注2】關於工業技術產值產能,簡而言之,是所有的工業裝置,如有一萬臺車床,三萬名車工,其每天三班倒,一萬臺車床一天產生二十四萬個小時的工時,可以用於生產零部件,一年就是二十四萬小時乘以三百六十五天,由此一年的工時,就是工業產能。
假設生產一支步槍需要一百個工時,一萬裝置一天能生產兩千四百餘支。
當技術裝置與金屬切削機床有限時,如何安排排程生產工時,生產更划算的產品,或者用於生產更多金屬切削機床,是考驗經營者、統治者的技術問題。
只要出現一臺金屬切小裝置,機械化就從此開始緩慢發展,當金屬切削機床達到一定規模,就意味著工業規模效應。
二戰儘管看似是打人多,大彈藥,打國土,但根本上仍然是打的金屬切削機床與工業人口規模。二戰中主要大國除中國外,日本的金屬切削機床規模排名墊底,其次是蘇聯,而德國的各類金屬切削機床總數幾乎碾壓蘇聯,所以就導致蘇聯要在兵器規模上碾壓德國,就必須生產糙,但卻實用,而且工時更少的裝備,如波波沙、T34、喀秋莎等等等。
當然,碰上美國,那就沒得玩了。
【注3】關於先造前膛槍還是先造後膛槍,就加工技術而言,前膛槍、後膛槍槍機部分機械加工問題不大,一旦金屬切削機床出現,什麼都能加工,只要開啟理念和彈藥技術跟上。
之所以人類要經歷前膛槍這段時間,很大程度上受到發射藥和加工技術制約。
黑火藥是有渣有煙火藥,發射後需要槍口朝下傾倒藥渣,後膛發射顯然不利於傾倒,而且最早的火槍其實還真是後膛裝藥,但受制於加工技術和機械理念,只存在了極短的時間後,淡出了歷史,又迴歸前膛。
而後膛發射需要撞擊火藥與無煙火藥,因此制約後膛槍發展的是加工技術與火藥技術,而不是人類不夠聰明。當技術水到渠成,後膛槍自然會應運而生。
因此在主人公理念與技術手段已經都具備的情況下,發展後膛紙殼定裝步槍是必然結果。
【注4】需要指出的是,最早的後膛定裝步槍,也就是從後裝彈的槍械,最早沒有彈殼,前膛槍怎麼裝,後膛槍還怎麼裝,因為雷酸汞,既雷汞還沒出現,所以無法針刺撞擊發射。
直到雷酸汞出現後,沒有彈殼的散裝,裝彈反而成了麻煩,因此在1836後膛定裝紙殼彈藥步槍出現,最早的彈殼是紙張浸染硝水,然後曬乾,再裹上彈頭和火藥與底火,1841年,該種後膛定裝步槍最早裝備普魯士軍隊。
而且1836年的後膛定裝步槍只能裝一發,打一發,沒有彈倉。
因為彈倉需要彈簧頂著,而紙殼彈藥本就脆弱,多發子彈壓入彈倉會導致彈體破裂,並不可靠。
而且1836年無煙火藥還沒有普及,因此後膛紙殼定裝步槍仍然使用的是黑火藥加雷汞,所以設計彈倉就會導致黑火藥藥渣殘留在彈倉與槍機內,造成機械故障。
因此1836年型的後膛定裝步槍採用通管旋轉拉機結構,既彈藥燃燒室與槍管直徑相同,沒有階梯孔,用槍栓把紙殼頂入槍管,而後擊發,如此拉開槍機後,把槍豎起,黑火藥殘留藥渣會自行排空,而後在裝彈,十分可靠。
直到1855年,英國人發明金屬彈殼,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後膛定裝步槍才逐漸走上正軌。而且金屬彈殼即便是現代,仍然是極高難度的加工技術,全世界掌握製造彈殼技術的工業國,保守估計不超過二十個,看看印度的死樣就知道,彈殼並不是簡單的技術產品。
因此彈殼誕生之初,並沒有得到很快普及發展,就因為很難製造。
而且最早的左輪槍,其彈巢其實也是分裝彈藥,而不是彈殼供彈。
而早期受到理念可和工技術制約,前膛槍時期的槍械口徑普遍很大,十五六毫米,十七八毫米以上極為普遍,即便是早期的後膛定裝步槍,其口徑受到加工技術制約,在沒有無縫鋼管與內徑深孔加工機之前,很難做的很小。同時刀具材料的制約,也制約了深孔加工。
因此早期前膛定裝步槍口徑大一些並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