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期各國軍事發展可用“突飛猛進”形容,首先是火器,火炮從盛元430年初次露面至今年十五年,各國積累了大量用炮經驗,黑火藥技術全面擴散,如今即便是蕞爾小國,也掌握了黑火藥的基本配方,且實戰經驗讓各國充分意識到配方的合理化。
由於鋼鐵冶煉的技術瓶頸,各國諸侯火炮技術逐漸迴歸銅炮,並取得長足進步。單兵火器仍未改變肩扛式點火發射的毛病,但增加了發射架用以支撐。
同時新出現了兩種火器,一種仍以肩扛式發射,但使用了獨特的“繩帽槍”,另一種插在木杆上,塞滿鐵砂或大號鉛丸,使用時點火槍口對敵噴射,類似於明朝的三眼火銃。
兩者皆以銅鑄,口徑達二十五毫以上(約合公制22.5毫米左右),“繩帽槍”仍採用肩扛式發射,火門在後,但火門上有一桶狀銅帽翻蓋,翻蓋內以棉絮侵染石油和動物油蠟,使用時點燃,使用者扛在肩上只需拉動繩索,將翻蓋壓在火門上,即可發射。
百里燕令御客竊取研究後驚為天人,此種火器雖然簡陋,但是翻蓋極為可靠,火種留存時間長,不需要像火繩槍不斷調整火繩長度。
同時由於石油的緣故,火苗不易熄滅,即便大雨滂沱,也很難熄滅,可靠性很高,基本實現一人操作裝填發射,已具備一定的實用性,且比火繩槍要更為可靠和實用。
若不考慮當下技術本身的限制帶來的效率問題,此種火器在當下技術條件下,已是十分先進。
不過也非全無罩門,此種火器畢竟是鑄造產品,由於澆築工藝和冶煉技術的落後,註定只能以犧牲管壁增加重量的措施,增強火器的膛壓和射程。
且此種肩扛式繩帽槍長度達四尺甚至更長,屬於典型的長管身武器,其鑄造成型率不會太高,不足以普及裝備。重達幾十斤的份量在發射時需在前端支起架子才能發射,而有效射程不到七十步,精度低的讓人敢動感動。
此外裝填時火門著地,而翻蓋掀開火種著地,當再次提起時,火種銅冒做下垂擺動,容易扣擊火門引發走火,因此裝填時牽連火種銅帽的繩索一頭有個環,環扣在定在火器身側的凸鉤上,以拉緊火種銅冒,發射時鬆開繩索發射。
此外火炮也出現了新的苗頭,由於諸侯國冶煉技術和成本的雙重瓶頸制約,銅炮漸成為主流。
尤其是鹹國早期型號火炮和長孫國的天威大將軍炮這個標杆豎在那裡,諸侯國銅炮的發展以喪心病狂的速度高歌猛進。
由於南境一戰,中原主要參戰諸侯均獲得了大量可繁殖的獨角馬,由此就帶來一個嚴重問題,獨角馬的馱載力巨大,其拉動力更大,銅炮在滿足膛壓的同時,也可以做的更粗更大,以謀求更遠的射程。
而如果是馬,一匹上等中原戰馬的拉力,僅相當於獨角馬的五分之一。這意味著十匹馬才能拉動大型重炮,兩匹三匹獨角馬就能拉動。
不考慮路面的承載力,理論上人有多大膽,炮有多大產,於是近年陸續傳出研製出重達九千斤,射程達十里地的巨型銅炮,宛若巨無霸一般的神炮。
由於各國競相發展銅炮,並透過增加噸位體形增強膛壓的措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炸膛問題,而獨角馬的存在又克服了運輸問題。
如果不考慮口徑、效率和命中精度,部分銅炮的射程接近,甚至超過了鹹國早期型碳鋼炮,和長孫國天威大將軍炮。
如今各國競相生產表面資料不俗的火炮,火炮的銷售自然受到了極大影響影響。
長孫國由此為其多年的訛詐行為付出了高昂代價,不僅外匯貴金屬斷崖式暴跌,其國內叛亂屢禁不絕,財政大幅萎縮,國力由此一蹶不振。
然而面對鹹國最新火炮,單純且笨重的銅炮發射的實心彈丸,根本不值一提。
644上半年,獲得鉑系銅鎳鐵基合金之後,經過測試和冶煉工藝調整,於次年小批次生產六斤炮。
鑑於尚無大型鍛壓和大型切削加工機床,更沒有後膛螺紋密閉炮栓和電渣重熔管身自緊技術,遂只能繼續以鑄造方式生產前膛火炮。
而由此導致質地優異的鉑系鎳鐵合金並無法充分發揮其全部優異效能,經過充分考慮和效能取捨,百里燕決定以增加炮管壁厚和重量,以換取安全膛壓和最大射程。
同時鉑系鎳鐵合金效能優異,增加的管壁厚度,可為日後改造新式後膛螺紋炮留下加工潛力。
同時首次採用硝化棉、乙醚、乙醇鈍化後的安全無煙火藥,不僅使得火藥威力增加,且無需反覆清膛,裝填速度大幅提高。
三十六度仰角炮擊安全裝藥,六斤炮極限射程遠達八里,而炮管僅重六百七十斤。當然,精度就不用指望了。
由於是鑄造,必然受制於前膛炮固有的缺點和加工鍛造技術限制,如果採用電渣重熔管身自緊和後膛裝填,發射藥和八里射程不變情況下,六斤炮炮身自重應低於五百斤,加上鐵質炮架和車輪,不會超過六百斤。
鑑於實心彈丸的威力有限,百里燕早於642年騰出手來後研發榴霰彈和破片爆殺彈。
經過反覆試驗測試,可保證百分之七十八左右的破發率,既一百發榴霰彈,只有七十八顆成功炸開,剩餘二十二顆因為可靠性問題無法爆炸,於是形成啞彈。
原因其實很簡單,前膛炮裝填彈丸多數情況下無法使用帶有頭部撞擊引信的彈丸,因此只能使用尾部外源式延遲引信。
球形彈丸需在鑄造時留有圓孔,內中為空心,將直徑十毫至十五毫的鉛彈裝入其中,再裝藥,最後插入鉛管,鉛管內裝填延遲火藥棒。
而為保證這個圓孔始終朝向膛內發射藥一面,需要使用一個木託,木託中開孔,木託圓孔與彈丸引信貫通對準,以鐵皮將木託與彈丸連線,由此保障引信穿過木託留下的孔洞,永遠對準炮膛內的火藥。
炮藥點燃一瞬同時也會點燃彈丸鉛管延遲火藥棒,當彈丸飛出炮膛飛躍地方步兵上空時,延遲引信最後點燃彈丸內炸藥,炸藥炸開彈殼噴出鉛丸,從而對叢集步兵硬殺傷。
由於是開放性引信,同時受到彈丸製造裝填和運輸的影響,此種木託結構的榴霰彈爆破率並不高,百分之七十八還是精工細作的情況下,如果是大批次生產,能有百分之五十就算老天保佑,但有總比沒有的強。
當然,還有一種選擇,使用撞擊引信。就技術條件而言,永興城已具備生產撞擊引信的全部條件。
首先643年梯形螺紋杆研製成功後,經過一年半攻關,與644年年底製出首臺螺紋加工專機,同時正在攻關搓絲板、絲錐、板牙,以便於大規模生產螺紋。
其次麟城化工坊投產後,不考慮生產規模,僅技術而言,不僅具備生產硝化棉、無煙火藥、氯酸銨、硝化氨,還能生產雷汞和氯酸鉀兩種撞擊火藥。
而雷汞是一種安全悉數極低的撞擊藥,甚至一點靜電就能引爆,氯酸鉀與鎂粉、紅磷混合後,可得到一種較為安全的撞擊火藥,但敏感度低於雷汞,需要的撞擊壓力較大。同時彈簧的工業化生產,已經具備生產撞擊引信、觸發引信的全部條件。
紅磷、氯酸鉀兩者都不是敏感型化學物質,但兩者和一塊兒,卻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而且是固態粉末狀態下的撞擊發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