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良修篤定鹹國扛過一波疾風驟雨之後,具備了入主中原,爭奪天下的實力。
姑且認為鹹國技術的日新月異帶來的軍事優勢,三五十年後足以壓倒現今一切的軍事對手,但三五十年內技術同樣是可能擴散和模仿的。
鹹國基礎教育的拓展,最終是豐富了國家基礎,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也意味著大量人才中的某些可能出現的外流,即便是極少的幾個人,也可能引發大面積的破壞效應。
尤其是基礎行工業的技術門檻低,獲取人才後,短時內建立粗劣的工業系統將十分容易。當然,質量也許遠不及鹹國,但數量基數增加後足以引發質變。
尤其是現在熱武器與黑火藥大量氾濫,無疑會給日後的統一帶來更大的軍事阻力。
以晉國為例,過去十多年間從永興城暗中挖走、綁走、騙走、拐走了上百人,並模仿永興建立了水力、風力工坊,推廣新式農業技術,儘管核心技術並未流失,但晉國的冶鐵、鍛造質量和農業效率,確實有了大幅提升。
當教育普及,基礎性人才大量擴張,各國諸侯勢力的拉攏和收買將層出不窮,由此導致的技術、知識的擴散,是完全可預見的結果。
要防,將非常困難。
即便是砡工派,同樣私底下偷偷摸摸的利用技術換取利益。
此外體制的不健全,仍以君主一人的個人意志左右政權機器,興衰的體制弊端仍未打破,國家的興衰仍然取決於君主的個人能力,君主強國強,君主昏庸國家亡。
百里燕百年之後,縱然將軍隊武裝到牙齒,碰上一個昏庸的君主,結果也只能是敗家子,技術家底今天被你偷去,明天被他拿走,最後變成全天下到處氾濫著槍支大炮,進而加劇版圖統一的難度。
當然,可以嚴防死守,然而都必須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上,就當下的體制而言,很難做到。
這也是百里燕為什麼沒有急於培養物理、化學門類的主要原因,一旦人才資源相對擴張後,不可避免的將導致人才的流失。
公良修受限於歷史的侷限性,只看到了技術帶來的軍事、政治實力,並沒看到在此背後的暗流洶湧。
最後,也是百里燕最為擔心的北半球未知文明,儘管有很大把握,在十數年內將永興城的基礎再上一個臺階,未來二十年內實現初步工業化,但他有生之年內,顯然無法實現中原版圖的一統,同時也無法解決北半球全然不同於人類的物種文明。
而這樣一來,很尷尬的將是在他死之後,鹹國碰上昏君,被諸侯國瓜分技術遺產的同時,北半球文明利用中原內亂的機會,再次入侵掠奪走大量先進技術遺產。
其結果只能是北半球擁有了規模龐大,而且完善的基礎工業,獲取鹹國更為先進技術之後將很快升級,並用於戰爭。
而中原諸侯國仍坐井觀天食古不化,抱著鹹國分到的技術,自以為是的認為天下無敵而不知進取。
最終結果將變成北半球透過技術升級和消化,再次南下漂洋過海入侵中原。中原的四分五裂,最終將被各個擊破。
公良修的世界觀,侷限於當下歷史環境下的中原格局,看到的是單一力量的對比,並未將潛在未知因素和技術潮流考慮在內。
這些道理以公良修的眼界是難以理解的,百里燕也不多說,說了沒有好處,反令公良修認為他是在掩飾。
“公良兄,打下孫國土地之後,你公良氏勞苦功高,即便不封公,總該封個侯了吧?”
“世事難料,以大王秉性,定是要將國內族親遷往新地,如此一來,我公良氏再封,必受牽累。而且我國封爵極少封與外姓,極可能也效法鹹國,給外姓只封虛爵,如此一來,我公良家便就給架空了。”
“那你父親和二伯有何打算?”
“還能有何打算,先將新佔之地加以經營。我已建議父親,利用新佔之地各層勢力蕩然無存的大好良機,也效法你鹹國,推行新田制,以養蓄民力。”
“但恐怕志王不會輕易同意吧。如此一來,必要遭國內貴族與遷入新地貴族的激烈抵制。我鹹國推行新田制十多年,但在江東、歲當、東原等地仍然不盡如人意。你若不變通,志王定不會同意的。”
“如何個變通?”公良修問,態度十分誠懇。
“這麼說吧,黑巾之亂雖然可惡,但卻將各地權貴勢力消滅殆盡,本帥當年之所以順利推行新政,其實也是因為各地貴族勢力盡滅的結果,同時我王的支援是必不可少的。
而志王疑你擁兵自重,在新佔土地推新政又會疑你收買人心,總而言之,人只要起了疑心,左手也不會放心右手。故而公良兄若要推新政,只有變通新政,讓志王滿意。”
“讓志王滿意?永興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