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良修此人雖然大度,但那也是對下不對上,對那些不如他的人,公良修大度非常,因為構不成威脅,而對那些水準能夠與之一爭高下者,往往心眼特小。
論城府謀略,百里燕承認不如公良修,因此當初公良修倒也和氣。然公良修絕然想不到,百里燕文韜武略勝之不過,卻劍走偏鋒,專門鑽營生財有道,賺得大把大把的好處,肥了鹹國的實力。
平心而論,公良修內政並不差,比之趙安陵,勝其半籌,但比之百里燕,孰強孰弱高下立判。
當然,其中根本原因是百里燕兩世為人見多識廣,公良修集當下之力,治理內政若無百里燕這顆耀眼的新星,公良修當屬當今之奇才。
只可惜百里燕的璀璨遮蓋了他的光輝,使之明珠置於金烏之下,再亮的光輝如何能抵擋太陽的光芒。
一番深究,趙安陵話鋒一轉:
“如今情勢明朗,我軍可進可退攻守自如,形勢極為有利,侯爺可有長遠籌劃?”
“長遠籌劃沒有,就眼下而言,公孫嶽已親自率人馬趕去原山郡,拿下並守住原山毫無懸念。
但本帥以為,我軍即便拿下四郡之地,也絕非長孫國所能容忍,更何況拿下了六郡之地,非但長孫不會容忍,志國也不會容忍,屆時我軍縱然有數十萬之兵,卻要疲於應付兩國夾擊,內憂外患之下,絕無好結果。
故而本帥考慮再三,放棄原山、德康兩郡才是上策。並籍此兩郡之地與桑南郡,換取長孫國的妥協,趙先生以為如何?”
“這個……”趙安陵欲言又止略顯擔憂:“這孫國土地本就大,僅比衛國小一些,況且說孫國的郡縣都是大郡,原山、德康兩郡的土地可不小啊。
且原山、德康兩郡土地肥沃,地處中原腹地,已經到嘴的肥肉,就此放棄,怕是鹹王也不會答應。而且鹹王戰前要的是六郡之地,如今眼看六郡到手,就此放棄兩郡,萬一鹹王遷怒於侯爺,怎辦。”
“此事我也想過,地可以給長孫,但人不能給。”
“侯爺此話怎說?”
“雖然不知其他各郡情況如何,但從彭源、昌尹、德康三郡情況來看,三郡屬地有不少外籍遷入百姓,其中志國、長孫兩國猶多,此前大王已許諾,准許我軍所佔之地的志國百姓自願回遷志國,因而日後少說要損失五六十萬人丁,即便都是老弱,但好歹是人戶,而且其中有不少孩童,十年後又是一批人力。
假若長孫也提出此等要求,彭源、萬川、上關、甘府四郡還可能損失百萬人口,如此一來,四郡五百五十餘萬人口,轉眼就可能只剩四百餘萬,雖說是減輕了賑災壓力,卻也不利日後恢復元氣。
而據我所知,各郡縣青壯男丁十五年間因戰因災損,失十之四五,加之從軍與服勞役者,存於各地的青壯男丁不過才佔青壯男丁的兩成,如此人口狀況,極為惡劣,不利戰後恢復農耕與人口。
因而本帥想將原山、德康兩郡人口盡數遷往甘府、上關、萬川、彭源、丘南五郡,以充實五郡民力。同時將降人、俘人、歸附叛軍家眷一柄與諸侯交涉,遷回鹹國,並裁減軍力,釋放青壯勞力就地安置,以緩解民力。”
“這恐怕不行吧,原山、德康兩郡人口逾兩百萬,如何能遷得走。退一步說,長孫國焉能上當。”
“長孫國主當然不會輕易上當,可兩郡之地總是真的吧。”
“嘶……安陵愚鈍,還請侯爺明示。”
“那我問趙先生,兩國土地交割可有寫明人口的道理?”
“這倒是沒有如此定例,可到時土地人口詳冊總要交出的,總不能給空的吧。而且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吶。兩百萬餘萬人口,如何能在短時內全部撤走。”
“所以,我等可與長孫國主約定兩郡之地為暫借,借期以叛軍覆滅算起,兩年內後交割。兩年之內悄然分批將兩郡人丁遷走,同時利用兩郡之地收穫的糧草,養活當地百姓,到時交割兩郡之時,長孫得到的只是兩塊白地。”
聽到這裡,趙安陵恍然大悟拍案叫絕:
“侯爺此計妙啊,兩年之內徐而圖之,長孫得地而失人,人地皆失,可謂人財兩空得不償失。”
“趙先生所言極是,六郡之地,守恐怕守不住,即便守住了,鹹國至少錯失五六年修生養息之機,加之長期陷於戰爭,大量壯丁死於戰火,對國本極為不利。
但如果能將兩郡之地人丁遷走,併入新佔四郡,遠的不說,就近的七八年之內,長孫國要經營兩郡土地,就得遷民,如果衛國東侵,原山、德康捱得太近,一旦長孫國在西線招架不住,這兩郡勢必淪為戰場。
但將人口遷走,疲耗長孫國力同時,日後衛國即便攻取了這兩郡,當地人口稀少,補給極為不便,衛國勢必與長孫國一樣,陷入兩地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