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無論我鹹國是否赴長孫國會盟,臣敢保證,長孫國、晉國絕不會發兵救我,除非我鹹國收復失地之後,不再西擴。”
“那愛卿所言第二件事呢?”
“大王如果決意西擴,準備吃下孫國多大的土地。”
“長孫國南部尚有大片土地尚未收復,南下需要時日,我軍現在只需收復丘南南郡,即可揮師西進,直取孫國彭源、萬川、上關、下關等地,甚至打到思水江畔也不無可能,自然是越多越好。”
鹹王百無禁忌,張嘴間竟已吃下了面積甚至比鹹國更大的土地。
百里燕自然不想掃鹹王的雅興,但現實不可能讓鹹王輕易吞下比鹹國更大的土地。他道:
“大王,臣以為,攻取彭源、萬川之後就該收兵了,最多再打下上關郡,其他的地盤盡數讓給長孫、志國和徐國。”
“寡人有生之年,如此大好良機,眼看他國吞併數郡乃至十數郡,而鹹國只吞兩郡,這未免太少了!”鹹王無不遺憾,顯然只吞兩郡,不足以彌補江東之戰與黑巾肆虐的損失。
然百里燕說:
“大王,鹹國僅有七郡,鹹西、丘南尚要修養,除都郡外,其餘各郡並不寬裕,眼下不計大軍軍糧,我國糧倉僅有三百餘萬石積存糧草,即便算上明年,至多再增一百二三十萬石。
據御客來報,僅彭源、萬川兩郡有雜民逾三百萬人,無不是從長孫、徐國、志國所擄民眾,僅這三百萬張嘴,戰後的兩年內需補入六百至八百萬石糧草,在不增加本國稅賦情況下,兼併彭源、萬川兩郡已是鹹國國力之極限。
而且我軍倘若只拿下兩郡,那我鹹國便可以高大人之策,不參加會盟,同時暗中結好志國,令其保障我國利益,如此便不會因為我國吞併兩郡,而引起志國的不滿。
同時,鹹國能比其他諸侯國更早結束戰事,謹防晉國有變,加緊恢復元氣,鞏固既有的利益。”
彭源、萬川兩郡,每個郡的面積比兩個鹹西郡還大,其中彭源郡是平原,萬川郡百分之六十的土地為丘陵山川,可耕種面積不多,耕地開發潛力少,多出的三百多萬人,六成以上集中於彭源郡,人員構成非常複雜。
鹹國目前在冊人口六百萬不到,加上梟民軍及其家屬、新附民、新附民軍、歸附外籍軍、工匠及其家屬,此外還有數目未知的隱戶,充其量不會超過八百萬人。
八百萬人中刨開四十多萬的戍兵、郡兵,還有七八萬廣信軍,近一百餘人口萬的減稅,六十餘萬梟民軍及其家小,實際是不到六百萬的人口,養三百萬張嘴和四十餘萬軍隊,沒有充足的糧草儲備,拿下兩郡也極為吃力。
只有越快結束戰爭,對鹹國才會越為有利。退一步說,鹹國經過三年恢復,國內經濟政治遠好於他國,日後吃下的地盤越多,國力越差,所需消化既得地盤的時間和花費越長。
黑巾軍的地盤幅員遼闊,諸侯聯軍沒有兩年,根本拿不下來,鹹軍如果半年內拿下兩郡停止進軍,將至少多爭取兩年至三年的時間恢復國力,消化地盤。
等到其他諸侯國打下了黑巾軍,鹹國基本安撫了兩郡,其他諸侯卻還在忙於到處平叛安撫亂民。
【注1】前膛槍時期,受到加工技術、冶金技術、澆鑄技術、道具技術、機械裝置技術制約,十九世紀中葉前期,所有前膛槍,也包括最早的一批後裝紙殼定裝步槍,都採用有縫槍管,千萬不要被影視劇給忽悠了。
使用軋鋼薄板,剪下到所需尺寸後,進行卷曲,加熱後將縫合攏,使用硼砂或其他催化劑,對鐵管加熱同時,進行鍛打,已達到合縫目的,最後上車床拉毛刀,上拉床拉內孔,由此製造無縫槍管。
由於各國製造工藝水平差異,有些槍管膛壓不夠,因此還會在槍管外套上槍筒,諸如老套筒,就是槍管膛壓不夠,而全威力步槍彈動能太大,只能加厚槍管,並使用圓頭彈的結果。
此後,道具材料技術發展,出現深孔加工技術,槍管得以使用圓鋼打孔。
十九世紀後期,隨著英國人發明無縫鋼管技術,槍管開始使用穿孔圓鋼,先上深孔加工機,如此避免了深孔加工實孔,因為道具材料的問題,而導致的廢品率。
二十世紀後,高速鋼的出現,大幅提高金屬切削與深孔加工效率與成品率,槍管徹底實現高精加工。
而早期,尤其是火繩槍時代,由於機械加工技術的制約,最早時期的火繩槍,仍然需要鐵匠用鐵錠捶打出板材,而後再捶打捲成卷管,因此最早期的火槍口徑,大都在二十五,甚至三十毫米,也就是三厘米,因此早期火槍口徑十分誇張。
【注2】有效射程是彈丸末端傾徹力極限距離,既彈丸在某個距離,仍能達到所需動能,並擊穿設定目標的距離,而非精度距離,威力距離。甚至流彈,只要能給人員造成殺傷,仍然是有效射程。
而前膛槍由於滑膛和彈丸間隙問題,其精度基本靠人品,因此就需要打排槍,四十米至六十米,基本上是實用精度距離。
太近了,精度是提高了,但五十米內基本上就靠衝鋒和刺刀解決,尤其是碰上俄國人三百碼拼刺刀,射程不夠,靠人海衝。
而太遠了,彈丸又缺乏命中精度,因此七八十米至一百二十米,列隊打槍斃最多,縮短至四五十米,打排槍,士氣弱的一方一定會潰散,因為這個距離,必死無疑,還不如衝鋒拼刺刀。
【注3】第一次工業革命大約發生在18世紀中葉,第二次以電力為技術進步的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中葉,但電力技術雛形出現在18世紀末,十九世紀初。
蒸汽動力雖然是最早的能源動力,但並非說蒸汽動力就是落後裝置,電力驅動的機床和機械裝置,蒸汽動力裝置也能驅動,如電力車床、銑床、鏜床等等金屬切削裝置,電力能驅動,蒸汽動力也能驅動,否則早期的槍炮也無法工業化規模生產。
關鍵在於動能轉換裝置和動力效率。
蒸汽動力傳動相較於電力電機傳動,蒸汽動力的能損耗遠遠大於電力電機傳動,同時電力電機大大減少了動能專遞、轉換裝置的體積,而蒸汽動力要將動能轉換給機床,需要配套齒輪傳動機構,然後再聯入機床齒輪傳動機構,而電機則不存在這一問題。
同時蒸汽動力裝置功率輸出不穩定,動能不恆定,沒有電機的穩定與可變速。因此蒸汽動力接入機械裝置,需要變速裝置。
因此儘管蒸汽裝置有諸多缺陷,但蒸汽裝置依然可以作為傳動裝置,用於機械裝置的運轉。
以當年八路黃崖洞兵工廠為例,修造兵器的主要裝置,仍然是蒸汽動力機械驅動的簡易車、銑床,如此也能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生產步槍、迫擊炮,仿造九二世步兵炮,甚至研發早期的槍榴彈、擲彈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