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異槍支為肩扛式燧髮式前膛槍,燧髮結構近乎成熟,口徑估測約為十七至十八毫米間的熱軋卷板的合縫加工鐵管【注1】,槍管外套多節鐵質套筒,以增強槍管膛壓,未發現有膛線,多為滑膛,但內孔有明顯機加工痕跡,像是用了某種鉸刀或是拉刀,使用燧發機與火鐮撞擊藥池原理髮火。
槍管坐在等長的長條護木槍身上,木質槍身內建燧發機結構。
槍支全重量超過二十五斤,槍尾部有外接擊錘撞擊藥池,採用槍口式刺刀,既直接將刺刀插入槍口,而非套筒式刺刀,更非要求更高的坐式刺刀。
但怪就怪在,一般意義的前膛槍的擊發裝置位,應該於槍托之前,扳機護弓槍機的上方側面。
而該槍為一根鐵管坐在木質槍身護木上,槍的擊發結構位於槍尾末端。
也就是說,相當於將擊發結構按在了肩部的槍托後,頂在肩上,而且沒有明顯的人類槍托結構,通體一根圓棒。
因此如果人類使用改槍,只能使用RPG肩扛式發射,由於擊發結構置於槍尾,故不能抵肩射擊。
且重量達二十五斤,雙手託舉瞄準十分吃力,槍長超過一米八,加上刺刀,整體長度超過兩米二,難以想象會是人使用的武器。
經正確配方的黑火藥測試,此種火槍極限膛壓下,不考慮命中精度,使用鉛彈的理論有效射程【注2】在一百至一百五十步,大約相當於公制兩百三十米。
當火藥降低至安全用量,實際射擊資料顯示,彈丸的有效殺傷距離僅有一百二十多米,六十米之內殺傷力最大,四十米內精度最高,流彈能飛至三百五十米開外,仍有殺傷力。六十米距離上可洞穿當下所有鎧甲,一百三十米外,對十毫米普通碳鋼可具有一定傾徹效果。
從已經掌握的情報顯示,長孫國之初曾試圖仿製燧髮結構,受加工能力、金屬材料、化學能力限制,未能成功,最後只透過鑄造口徑二十多毫米的大鐵管,點火發射,也就是目前長孫國肩扛式火器的發端。
此外“天船”艦載火炮採用了精度較高的鑄造工藝,炮膛內發現金屬加工痕跡,較為光滑,極可能使用了大型的車床、鏜床加工,這意味著未知文明至少進入了成熟的蒸汽動力時代。【注3】
同時還可以確定,未知文明有完整成熟的工業鍊鋼法,或是轉爐法或是平爐法,而不太可能是產能低下,效能一般的炒鋼和灌鋼法。
偷取的兩門火炮射程為三里半和五里,體形也更小,膛壓更高。
鑑於風帆船舶與前膛炮的精度,海上艦炮交戰距離較近,艦炮的射程不會太遠,如果是陸軍用炮,要比海軍用炮射程更遠一些。
最重的要塞前膛炮,甚至可達十多里地,這意味著大海遠方的未知文明,其工業化已經徹底碾壓中原。
這還是發射鉛球彈丸的射程,如果使用更輕的鑄鐵彈丸,發射距離將增加百分之二十以上。
此外,這艘船最見鬼的地方,還在於船上使用的船帆,半數為圓形面帆和橄欖型帆。
百里燕推斷,圓形和橄欖型面積最大,能兜風。而方形帆次之,三角帆兜風最少,但三角帆容易操縱,因此通常是複合組合使用。
而大約在今年七月,蘇方義讓人捎來一份信,第一行內容便是令人大吃一驚,長孫國繳獲的天船,船上水手不是人。
要說“不是人”,中原一直不將金雪狄人看作是人,百里燕早已習以為常。而這一次發現的,盡是身高超過兩米五的“巨怪人”,全身綠皮,無毛髮,光頭,雙手有多達十二根手指,每隻手六根手指,雙腳亦是,巨如米鬥。且面部沒有眼睛,眼睛長在腋下,故而也稱為腋目人。
據御客調查,大約是在盛元629年底,長孫國水軍於最北端的海天郡北海洋麵發現此船,雙方接近至三里外,發生第一次零星炮擊,反抗並不激烈,登船後遭遇微弱抵抗。
進入船內時才發現,船中人員得了怪病,幾乎死絕。據此判斷,是船員染病後,船隻喪失操縱力,漂泊至北海附近,恰巧又被長孫國發現。
此外還有其他各種傳聞也是層出不窮,如“不死人”之說,食人族之說等等。
現在過去八九年,沒人知道何時何地,會再次遭遇未知“訪客”,下一次,或許會像白人發現美洲,把印第安人殺的精光
一山不容二虎,這個星球上同時存在了兩個智慧物種,弱者,或是被奴役或是被消滅,共生毫無可能。
地球尚且有兩百多個同類國家和地區,為了星球霸權廝殺數百年,更何況是眼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智慧物種共存,必然要有一個會消亡,對此百里燕毫不懷疑。
觀炮後,鹹王馬不停蹄視察了永興城,當晚留宿在此,連夜商議長孫國提出的會盟要求。
“永興侯,朝內眼下對會盟一事持三種意見,一是高卿的不赴盟,二是太子與鼎煬侯赴盟,最後是外執使諾一言的赴志國會盟。愛卿以為,三策之中,取何策對我鹹國最為有利?”
鹹王話音落下,高勳目光即刻投向百里燕,心中熱切希望百里燕贊同他的意見。
百里燕其實也挺為難,他與宗伯泰早在今年春季商議過所有可能,長孫國仗著槍多炮多提出會盟並不意外,三種策略其實各有千秋。
略作思考,百里燕正色說道:
“大王,此三種意見各有利弊,但首先必須弄清兩件事,才能考慮此三策。”
“愛卿所言哪兩件事?”鹹王問。
“其一,我鹹國是否有打算開疆拓土,如若開拓孫國疆土,眼下志國為霸主,而長孫國卻提出會盟,屆時長孫國能否保障我鹹國所佔孫國土地之合法利益,如若其出爾反爾,亦或者別有用心,我鹹國找誰說理去。
觀長孫國以往之劣跡,其為了私利,其信譽有待商榷。故而臣是不贊成前往長孫國會盟,但如果不去,晉國那裡如何交代,太子與太子妃西寰關係如何處置,會否遭到報復,這些需要權衡利弊。
而諾一言的赴志國會盟,著眼長遠,且志國與我鹹國十年交往,宿怨已解,若是去志國會盟,以志國信譽,我國可得孫國利益,但即刻會遭晉國、長孫報復。
高大人的不赴盟,雖然兩邊不得罪,但長孫與志國都不會保障我鹹國在剿滅黑巾軍後的利益,縱然志國與我交好,但利益面前毫無交情可言,難保日後志國不會出兵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