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永興城的第三日,司空南、白合、蘇洪、魯誠、陸肇、吳登、許扞、江湛等人陸續從葉信、何猛麾下歸建。許扞是薑蓉打小的護將,薑蓉嫁入魏府之後,許扞一同進入魏府,同時作為內應,隨時配合廣信公府監視陔陵和百里燕的一舉一動。
為此,百里燕去年升他為右都督領健士,調離魏府,陸肇去年由左都統升任都尉,吳登升任左都統,重編羽箭營,共計九千人。經過近兩年整訓,如今的羽箭營人人健步如飛,能使強弓,近戰肉搏所向披靡。
司空南去年升任左都督,豹韜騎兵營擴充至四千人,盧皋右都督之職不變,龍武騎兵營員額四千。蘇洪昇任右都尉,白合升任左都尉,驍騎、威武兩營兵員各兩千。
江湛因陔陵平叛有功,於盛元627年記功一級,未升,於去年由右都尉升任右都督,赴梟民軍出任右都督,領梟民軍四千,百里燕又抽梟民軍精銳兩千予江湛,使之員額達到六千。
魯誠去年位列授功表,由戰卒越級超擢仕長,領斥候騎一百五,細作三百,傳令兵五十。
另獨置後勤營兩千五百人,總督輜重營、傷營、夥營、工造諸事,由蔣傑暫領,當年與蔣傑同批的少年子如今都已十七八歲,經過講武堂一年多授課,武備營強化訓練,如今下放後勤營歷練,為日後出任初級武官中層武官,乃至統帥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距離出發前最後五天,趙遜從添城匆忙趕回永興城。
“趙帥。”
“魏將軍免禮。本帥得知南征訊息甚為震驚,此來既是囑咐與你,也是為你踐行。”
“謝趙帥惦念。”
“你是本帥的門人,本不應由你出征,如今御客點你的將,也可見你之威名已在眾人之上。你此番南下要做好充分準備,不論是御速令還是徵召令,千嶽山都是險惡之地,防內甚於防外,萬不可輕信諸侯聯軍,定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趙帥提醒極是,在下已從多方得知千嶽山歷年內情,諸侯聯軍或是見死不救,或是落井下石者甚多,不過此番是逢御速令,因是在後方,比之陣前衝鋒陷陣,風險應小得多。”
“即便如此,也萬不可掉以輕心。”
“自在下明白!”
“此去千嶽山道路艱險,你打算如何週轉糧草軍資”
“末將打算坐船直抵貢江源頭麓翼山山脈。”
“貢江!”趙遜大吃一驚:“貢江距離千嶽山甚遠,為何是去貢江?”
“安全!在下不想帶著弟兄們有去無回。”
貢江源頭位於千嶽山以東兩千多里,是中原四大江中蒙寒江、望親江、夾沛江三江源頭,從已知典籍和地形圖上看,麓翼山脈是貢江源頭。
貢江是一條自西向東流淌,向東一千多里無人區流入宋國改道向北,再分流,流入志國、晉國內形成東西兩條西望親江與蒙寒江。
根據著名地裡典籍《地形山川志》的記載,由中原前往千嶽山有八條路,其中四條在徐國境內,兩條在宋國境內,另有兩條在衛國境內,共計八條路。
從鹹國前往千嶽山有三條,最不累,且最安全的是繞行志國夾沛江,入宋國逆流而上進貢江,直抵貢江源頭麓翼山脈。
《地形山川志》記載到,貢江至麓翼山脈現有“氣喘面黑暴斃者,行船走車人不累”等記載,更有“行舟貢江上,觀景麓翼山,精氣呼欲來,人爽心力沛。”描述走貢江還能閒情逸致。由此可知貢江沿岸前往麓翼山脈海拔不高,有充沛的水源和氧氣,無需擔心氧氣稀薄導致的高原反應。
但凡事有利弊兩端,貢江至麓翼山水陸保守估計要多走三千里,貢江源頭下船後,陸路要走兩千多里草原無人區,才能抵達後衛大本營掣馳,全程比其他路線要三千里至四千裡地,即便能按時抵達千嶽山,日後的運輸補給會是巨大問題,但凡地處北海和西陲的諸侯國,後勤保障最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