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總參機構的的出現,是得益於軍隊規模、裝備後勤、技術發展的不斷擴張,龐大而反覆的籌劃工作嚴重依賴將領個人能力,制約了軍隊高層決策效率的情況下,參謀機構便是根據實戰應運而生的軍事機構。
而要在當下青銅農耕,遍地文盲的歷史背景下,建立起一套高效的軍事參謀決策機制,僅靠一兩個諸侯國根本無法完成,因為人才是有限的。必須是抽調各諸侯國精銳將領,充任決策制定者和實施者,這就是御客以智取勝的終極奧秘。
參謀部強行將各國精英將領召集於一個旗幟下,意味著各諸侯國對彼此的用兵之道,國力的強弱將瞭如指掌。
倘若有諸侯國不參與,參與御速令的諸侯國就不得不面臨一個棘手問題,沒有服從御速令的諸侯國的實力他們一無所知,而服從了御速令的諸侯國對彼此間瞭如指掌。
那麼服從御速令的諸侯國之間,就可能在私下間達成政治交易,參戰的大國與大國之間便不容易發生大規模衝突。
相反沒有服從御速令的諸侯國,就可能成為被其他服從御速令的諸侯國群起攻之的物件,因為完全不知道你的深淺,就有必要開一仗,同時御客也參與到了其中,而你又沒有在大敵當前之下出兵作戰,打你你就是活該的。
這就導致各國忌憚御客,又需要利用御客提供的政治道義機會吞滅他國。
於是御速令巨大的弊端和利益好處凸顯無疑,但由於打破了地緣政治平衡,致使局勢陷入動盪,諸侯爭霸頻繁,政局反覆震盪,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御速令無法毫無顧忌的使用,非得是情勢危及到萬分險惡的地步。
翌日,方千、盧皋最先趕回永興城,其餘或是在外厲兵秣馬,或是就在城內,百里燕單獨找方千談了半天。
方千自邵平戰後在永興城以東安營紮寨建起了村寨,收攏陸續俘虜投誠遷徙而來的徐國人開荒種地,運輸給養物資。而千嶽山是徐國南方邊境的門戶,南方的情況方千要比鹹軍更為熟悉。
據方千交代,千嶽山冬季異常寒冷,滴水成冰,雪深半丈甚至七八尺凍死人都是常有的事,因此南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棉服和棉靴,最好是皮貨。
而事實上鹹國地處亞熱帶靠近熱帶,即便是地處中溫帶的丘南郡,冬季日間溫度也要在十度以上,都郡白日也維持在十一二度度左右在,只有晚上在零線以上,因此鹹國人冬季都穿兩件厚衣,或是袍子披風,而沒有棉衣,棉靴更談不上。
四年前黑巾軍以強對流製造暴雪凍死鹹軍,正是料定鹹軍沒有禦寒衣物,而有恃無恐。
短時內要弄到三五萬件棉衣倒非什麼難事,沿途經過志國,可以就地採購,光有棉衣、棉靴僅僅是解決了有無問題,仍不能根本上解決禦寒冬季的預防保暖。
千嶽山是典型的中緯度高海拔高原,而青藏高原一是中緯度高海拔,千嶽山的緯度要比青藏高原更高十五個緯度,因此更冷。冬天可以凍斷青銅劍、精鐵劍,氣溫至少也要在零下二三十度,因此還需要千嶽山羊皮襖和獸皮。
宋、徐、衛三國在千嶽山都有大量牧羊,當地還有野獸出沒,所獲羊皮都用於製作羊皮襖羊皮褲,供應大軍所需。但價格不便宜,尤其是賣給外軍,往往是坐地起價。
而且戰爭持續到中後期,大量牧群消耗,羊皮根本供應不上,再想買也很困難,只能從內地置辦,但價格會因為運輸成本而急劇增加。
此外冬季穿著過於厚重,嚴重影響行軍作戰,因此聯軍都是春夏發動攻勢,而金雪狄都在秋冬發動攻勢,因為他們不怕冷,而且養殖有絨羚,絨羚的皮毛只有羊皮一半厚度,柔韌性極佳,卻是比羊皮更為保溫,外層穿戴甲冑,內層穿兩層絨羚皮衣和一件薄棉襖,異常靈活自如。
解決了保暖問題,冬季取暖同樣是致命問題。沒有爐火,吃飯睡覺都會成問題。
千嶽山屬高原草原地貌特徵,樹木稀少草原眾多,因此木材是緊俏物資,大型軍械用木料,都是後方加工好後,從內地運往千嶽山。冬季取暖只能依靠春夏打的草料,以及從內地運往千嶽山的煤炭和油料。
但從內地往千嶽山運送燃料,勢必導致勞命傷財價格騰貴,成本居高不下糜費國力。而衛、徐、宋以及御客在千嶽山都有城池和地盤,可以提前囤積或是開礦。
而外來軍團,要麼從大後方運輸,要麼就地花錢買。既不想花錢,又不想從後方運,只能春夏兩季儘可能的多打草捆留待冬季取暖使用,不過效果差強人意。
除此之外,還有歷來不成文的潛規則,如所有繳獲的金雪狄高頭大馬,盡歸徐國、宋國所有,繳獲的鐵器,御客有優先的佔有和分配處置權。繳獲的牲畜、戰獸歸御客所有,等等諸如此類潛規則不勝列舉。
總而言之,距離千嶽山越遠的諸侯國,後勤保障肯定最吃虧。
百里燕聞之頭大犯難,心中已然沒有興趣繼續聽方千絮叨,給了他三天時間,寫一份總結報告。
此後馬不停蹄的前往軍械司、倉庫、車場、工坊調取裝備物資,召集砡工派大師、軍械司、各坊工造官,佈置永興城運作和未來兩年的規劃,重中之重是永興城的技術保密工作,這件事最終交給了楊盾、劉灶父子和砡工派齊墨父子、上官釗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