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甕的說法,杜陽之所以稱之為杜陽,就因為杜陽城周邊地界陰氣太重,一年四個季節,春、秋、冬最容易起濃霧,夏天反而起薄霧。
此外夏天杜陽城附近的溫度總比周圍其他地方低,因此杜陽城漸漸就有了杜絕剛陽的說法,“杜陽”這個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繼續觀察良久,待到大霧漸漸散去,太陽已經很高,少說過了十點。此時地面隱隱傳來震動,頻率急促而頻密,是大部隊急進的節奏。
震動來自東面,循跡定睛看去,遠遠可見騎兵奔跑狂飆時掀的飛揚塵土。
為防騎兵踩踏,百里燕三人匆忙轉移身位,繼續潛伏觀察。可見晉軍騎兵速度很快,數量三萬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馬匹上下有不少泥漿,幾乎每一匹都有,兵士身上也沾染了泥漿,靴子上更是如此。
“晉軍幹什麼去了,怎麼會沾染上泥漿呢?”
暗自低喃,此時翁說道:
“杜陽城以西七八里有條不深的河,興許晉軍是去哪兒餵馬了。”
“餵馬?餵馬能三萬多人一起去?”
百里燕質疑這種說法,即便是餵馬,也該是三萬人分作幾批輪流去餵馬,哪有三萬人一起去的道理。而且還趁著天黑去餵馬,未免說不通。
此時晉軍騎兵陸續抵達營地,隨後就地在東南、東北兩處大營之外修整,兵士很是疲憊之色。
“怪了,他們這一晚去幹什麼了,能累成這樣。”
心中的疑慮更重,百里燕懷疑韓合定是沒有按什麼好心,出動這麼多騎兵,肯定不是去餵馬,應該是從事什麼工程專案,而且是需要馬匹的工程專案,要不然為什麼會沾上泥呢。
想到這裡,百里燕問道那個叫翁的細作:
“杜陽城以東七八里,除了有條河,可還有其他異常。”
“呃……”他想了片刻說道:“這條河時而是向下遊流,時而向上遊流,在下也是聽說,從未見過。”
“嘶……!”百里燕是心頭一緊,這是什麼情況。
哪有一會兒向下遊流動,一會兒向上遊流動的河,水自然是往低處流動,哪可能從下游往上游流動的道理,除非地貌發生了改變,下游變上游,上游變下游,否則下游水怎麼可能往上游流動。難道說……
此時百里燕又是一驚,他想到了後營的那條小溪,總不能是晉軍想要水淹鹹軍大營吧,要不然晉軍騎兵跑到河邊去施工幹什麼。
想到這裡,百里燕打算去河邊看看。杜陽城以東在晉軍勢力範圍之內,鹹軍的斥候去不了那裡,是偵查的盲區。韓合真要去幹什麼,那就很說了。
帶著趙光、甕二人緩緩撤出晉軍大營範圍,一路向東摸去,由於不能太張揚,七八里路愣是走了近兩個時辰才到。
河邊樹林裡果然藏有一股晉軍在此宿營,向東南望去可見有個不起眼的營地,亂七八糟的堆放著各種工具,其中不乏一些已經挖掘的土方和石塊。
百里燕三人小心翼翼趴在蒿草叢裡仔細觀察,想必晉軍很早在此駐紮,百里燕甚至懷疑,韓合在得到肥城失守的訊息後,立馬就派人趕到此地施工。如此算來,少說有半個月的時間,這麼大的工程量,顯然不是一兩千人能辦到的。
晉軍出動騎兵,顯然比出動步兵效率更高,七八里路騎兵只要幾分鐘十幾分鍾,如果是步兵,浩浩蕩蕩正常行軍也得一兩個小時,後勤保障也麻煩,因此步兵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比騎兵效率更高。
只見晉軍已經在河的東南西岸挖了很大的一個坑,但沒挖透,距離河岸少說還有五六丈的土層隔著,想必是等土坑挖好了,再挖透土層往裡面灌水。
此時正值晉軍造飯,林中隱隱有炊煙。但時間有點晚,應該是剛剛施工結束返回營地吃飯。當看到晉軍燒飯不放柴火時,愣是百里燕見多識廣,也沒見過。。
晉軍造飯竟然不放柴,那總不能隨軍還拖著煤炭吧,為了看的更清楚,百里燕冒險爬近窺看,近的幾乎貼到森林的外圍,距離晉軍最近的營帳不過十多丈。
只見晉軍升火就是在地上支起三塊石頭,上面坐著一口銅鍋,鍋子的下面空落落的什麼也沒有,但是卻能著火,火焰的下方有個小坑,小坑裡插著一根拇指粗的金屬管,應該是銅的,火就是從這個銅管裡冒出來的。
如果是其他人看見了,還以為什麼仙術。但偏偏讓百里燕撞上,明擺著插進地下的銅管是一根引流管,將地下的沼氣亦或者滲漏的天然氣引出地面,只要點燃就能升火。
“真他媽的見鬼,居然還用上了天然氣!”
百里燕相信,韓合肯定不知道天然氣為何物,但是林子地下能產生火的奇景,透過當地民眾口中便能得知一二。如果是這樣,韓合總不至於想把整個地下的天然氣給點炸了?
油氣田的面積極廣,少則幾十平方公里,多則幾百平方公里,這要是把地下給點炸了,無疑是可以一勞永逸的殲滅鹹軍,但實際情況不那麼簡單,只是韓合的異想天開。
天然氣深埋地下,即便有淺層天然氣,這些天然氣也是存在於龐大地下深處的裂隙、地縫和土壤中,受到壓力而埋在地下,亦或者緩緩釋放,要想整個點燃那是不可能的。
燃燒氣體只可能在出氣口附近發生爆燃,而不可能把地下整個炸開,因為空氣很難進入地下幾百幾千米的深處。
當地這條河能改變流動方向,恐怕也是因為地下氣體巨大的壓力,導致地質結構隆起而改變了高低落差,而這種地理現象,因為認知的侷限性和知識匱乏,讓當地人感到是某種超自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