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是憑你臉大?所以等天下只剩下秦國的時候,秦國必亡矣。
畢竟只剩下秦國的時候,那體積對比是十分懸殊的對比,而且國力更是不在一個層次上,到那個時候,秦國如何能面對齊國呢?
在一個如此之大的強弱對比下,迎接秦國的不是滅亡,那是什麼呢?
所以魏冉覺的這是一次機會,當然這麼想的還有嬴稷,這對舅舅與外省,很少的站在了一條線上。
二人都想著伐齊大業,他們倆人都知道這樣坐以待斃,等待的那就是死亡,所以他們不能坐以待斃。
但是魏冉沒有三貴與太后支援,雖然他手握重兵,但卻什麼都做不出來了,而嬴稷雖然支援他,但是嬴稷旗下的大臣們,卻此時與三貴們站在了一起。
而嬴稷新提拔出來的李斯,雖然也認為可以伐齊,但是他只是剛提拔上來的上卿大臣,他的下面沒有多少支持者,他支援嬴稷又有何用呢?
嬴稷需要的關中集團的支援,因為有了關中集團的支援,在加上魏冉的私兵,那麼必然可以伐齊。
所謂的關中集團,這是贏氏家族,贏氏族人,很多時候是與嬴稷站在一起的,畢竟他是家族的領袖。
但是這一次他們沒有與嬴稷站在一起,他們認為,守住關中即可,屯兵百萬在關中,難道守住一個關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嗎?
至於出去搞事情,人家那也是數百萬的大軍,一但失敗了怎麼辦?一但人家反攻了怎麼辦?
所以關中集團不支援嬴稷,畢竟天下不是當初那個紛爭的天下了,可以出關,攪亂一下來,可以讓九州的諸侯們忌憚他。
此時中原一統,天下三分,你出去那就是與最強的勢力對抗。
此時在秦國朝會上,下面的人已經騷亂起來了,都認為不該與楚國伐齊,更有人認為,應該把上官浩獻給齊國,以此來標註與齊國的友好。
上官浩對於秦國內部的問題已經愣住了,他本以為自己來到秦國,簡單的說下,這秦人必然會立馬激情澎湃的說,東出函谷關,重新制霸天下。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當年的虎狼之秦,現在竟然畏畏縮縮的,不敢東出,只敢守著關中和巴蜀這一畝三分地。
這還是當初的那老秦人嗎?
嬴稷看著朝中的大臣們,他無奈的苦笑,大臣們都嘰嘰喳喳的爭吵著,所謂爭吵,並不是主戰與主和的爭吵,而是一部分人,認為,應該獻出上官浩和這麼重要的軍報,表示秦齊永世友好。
而另一部分人,他們認為保住上官浩的性命,把他送回秦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