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寡人就封你為伐楚大元帥,統帥我魏國魏武卒與五十萬常備軍!”魏惠王對王軒說道。
而朝中的大臣看著公叔痤與王軒,無奈的搖了搖頭,其實對於他們的提議,朝中的大臣倒是是十分贊同,但是並不贊同王軒去掛帥。
王軒的能力,他們是承認的,但是王軒在軍事的能力,他們並不認可,當然如果是朝中無大將,這王軒掛帥也未嘗不可,但是魏國猛將如雲,軍事上還有著龐涓這種軍事大才。
不讓龐涓去掛帥,卻讓王軒去當元帥,諸臣們多多少少是有些意見,畢竟王軒的軍事才能比起來龐涓那是差了很遠。
雖然眾人們的心中有意見,但是沒有人提出來,這主要是公叔痤與王軒在朝中的勢力是十分的大。
而龐涓常年在外,鎮守著魏國的邊疆,他朝中根本沒有什麼勢力,朝中基本上沒有他的立足之地。
如果不是因為他為魏國立下過汗馬功勞,而且魏國的邊疆還需要他守護,也許他早已被公叔痤與王軒排擠的告老還鄉了。
對於魏國朝中的情況,他龐涓很想有所作為,但是政治並不是龐涓的強項,他即使心中有想法,但政治上的能力卻有限。
當然這也是因為公叔痤與王軒也不什麼庸人,雖然他們奪權,善於搬弄是非,玩弄權術,但是人家也真有本事,其軍事能力也是有點的。
公叔痤當年帶領魏國大軍征伐趙國,也是有所建樹的,雖然打的並不好,但也沒有大敗,而且公叔痤領兵的時候也是壓著趙國打。
而王軒雖然沒有過什麼軍事功勞,但政治功勞還是十分可觀的,而且王軒也寫過一些軍事理論,這些軍事理論龐涓看過,也是十分的認可的。
但是軍事理論與實際交戰是有著一定的差別的,你也許理論上的能力十分高,但是在實際戰爭當中,你的軍事能力可能與小兵沒啥區別。
戰爭看的並不是理論能力,而是真正現場的指揮,佈陣的能力,而王軒雖然理論上不錯,但是卻沒有親自指揮過軍隊。
而魏惠王也是知道王軒的軍事理論不錯,他覺的軍事理論不錯的人,實際作戰能力也不會差,而且王軒也是一位熟讀兵書之人。
在加上公叔痤的舉薦,魏惠王就同意了王軒掛帥帶兵,至於龐涓,魏惠王其實一開始聽了公叔痤的計劃後,他是考慮過龐涓的。
不過因為公叔痤舉薦王軒,在加上魏惠王心中肯定王軒的能力,所以他沒有在提龐涓。
龐涓在魏國的軍隊裡威望太高了,而魏惠王其實心中也有意弱化龐涓的威望。
這要弱化龐涓的威望,那就得需要個人代替龐涓,而王軒正好可以。
如果龐涓帶軍前往楚國,為魏國立下了戰功,這龐涓的威望會更好,這不利於魏惠王的統治,本來就很高了,在高高這就功高震主了。
而王軒不同,王軒軍中沒有啥威望,如果在這個事情上立下了軍功,便會得到威望,而他魏惠王在提拔一下王軒,在軍中讓王軒去抗衡龐涓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樣也不用擔心龐涓的威望過高,功高蓋主,到時候威脅到他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