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來,北線沉寂,遼陽卻熱熱鬧鬧。這座城作為軍鎮有常駐人口五千,謫貶的戍人一千二百口左右,另外就是軍人。
前後左右中五衛和東寧衛共六衛官軍,加上自在州和都指揮使司下的捕房、警衛,林林總總有兩萬人。
另外太僕寺分司和遼東鎮屯田司下還有苑馬軍、屯田軍各一千餘口,太常寺分司下有匠人六百餘口。
遼東地處邊陲以軍鎮為主,第一負責人是都指揮使,其次是宣撫使。
都指揮使司負責軍事,民政、刑事上由全遼宣撫司負責(這點與前世明朝將遼東民政歸山東布政使司管轄不同),並在遼地設遼東、遼西、遼南三個分司(相當於府的規格)。
這點李丹覺得趙家比自以為聰明的老朱家頭腦清楚多了,至少他可以不必為機構重疊和冗官現象太過於頭疼。
雖然遼陽城內有衛、都司、州、府、宣撫司這些機構,官吏和家屬也有上千人,不過大家各司其職,倒難得的沒有其它地方那種文武間別苗頭的現象。
沈總兵說都知道周圍林子裡有狼,誰還有心思窩裡鬥?李丹聽了覺得很生動,他說的狼,應該是指周邊那些部族吧?
宣撫使杜大人是陝西京兆人士,自稱杜子美的後代(杜甫),李丹笑笑不戳穿他,不過這人倒是很和氣,只是身體有些不好經常咳嗽。
李丹認為他有支氣管炎,為他開了副單子,杜昌齡吃了七、八天確有效果,便沒了客氣,轉而對李丹非常熱情。
這次一下子要移民萬人過來,他很吃驚,因為朝廷已經很多年沒有提過這個話題了,等看到趨之若鶩的商人,他才逐漸明白這是玩真的並非玩笑。
「敢問中書,現在正值戰事,何意朝廷此時移民?不怕有個萬一麼?」杜昌齡私下裡問。
李丹笑笑:「這正是陛下高明之處,顯示出對遼事的自信。」他說著指著圖上標出的三個居民點:
「杜宣撫請看,這三個堡城與遼陽之間距離都非常近,目的就是藉此給遼陽增添三個衛城,增強遼陽的外圍防禦。這實際也是打造新防線,讓遼陽成為堅固堡壘之意。」
「哦!」杜昌齡點頭,卻又不解:「為什麼不將城堡修得規整些?這樣子修成五角、六角,可是有什麼特別用意?」
「每個角上都有突出的馬面,可供防守者彼此呼應、交叉射擊,增加攻城的難度。再配合城下的大坡度城角、寬廣的青磚城濠等。
要攻城相當困難,甚至連雲梯都不好搭,這種設定可以讓攻城的困難成倍增加。比如原來打下這城堡可能損失三千人,現在恐怕就要賠上六千甚至更多!」
李丹說完,帶他到已經抹完水泥的一段牆下,那牆在堡門邊,外牆傾斜成六十多度,看上去光潔平整。杜昌齡拍著牆體驚歎:
「我從未想過築城可以這樣快,而且這樣漂亮,簡直連條磚縫都看不到!都說商人重利,中書卻是高明借力。
既讓他們有錢可賺,同時還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在下真是開眼了。」
「其實也沒什麼秘密,家國兩利的事情嘛。可以掙錢還能勒石留名,這誰不願意?
何況還幫了官府,將來各地築城、修廟、蓋房子的事情多了,能先入大人們法眼的肯定日後還有生意可做。商賈們想的是如何賺出子孫的錢,我們便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大家各取所需。」李丹指著牆體:「就拿這築城來說,我們在南方用的是竹筋版築法,因為南邊多竹嘛。
但是北方做不到,那麼商人們主動跑到工地,和他們一遍遍試驗土壤與水泥、貝殼碎渣、羊毛之間的混合配比,與工匠改進為木筋混合泥澆築與夯土層結合的築城法。
在過去,要讓他們離開舒適的家跑到工地上和工人們腦袋湊在一起,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改進的同時,又琢磨出了畜力泥沙攪拌機和一種手搖的打夯機,後者有四個輪子可以推動進退,在城上完成打夯。
只需要四人拖拽、兩人搖轆轤,三班倒十八個人就可以完成以前上百人才能做的夯土工作。這就是金錢和機器帶來的效果,不但迅速、省人工,而且效果更好、更快!」
他說的是陳三文在聽取工人建議後,由投石機帶來靈感發明的夯築機。
「我已經寫信給順天府鐵工廠那邊,詢問他們哪家可以將這木頭攪拌機改成鐵的,如果成功在遼地推廣,建築速度會大大加快!像這樣的一大片居民區恐怕有半個月就能蓋好了。」
杜昌齡目瞪口呆:「要這樣快?」
「要!」李丹點頭:「我們不但要和厄古人爭勝負,還得和他們爭時間!」
他說這個話的時候還是夏末,幾個月過去如今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從河北、山東募集來的新移民五千人已經抵達,按約定每人領到四十畝地(三十畝糧田,五畝林地、五畝果園或菜地)和五丈見方宅基地一塊。
「先到先得、先到多得」是李丹釋出的募民原則,不但最初這一萬人給的條件最足、最好,而且允許先撿風水好、地勢好的地塊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