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球后科比朝著場邊伸了伸手指,顯然是指給閔聰達看的。
閔聰達不屑地哼了一聲,心想科比這貨真的是蹬鼻子上臉。
夏天兩人一起進行訓練,科比在中場超遠距離三分的賭局中輸給了閔聰達。
之後科比數次找閔聰達再來一局,都被閔聰達給拒絕了。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科比的超遠三分卻是越練越多,越練越準。
閔聰達這時候就提醒科比,新賽季在籃網,在有保羅皮爾斯的情況下,他完全可以轉型,走三分球的路線。
這讓科比感到很驚訝,為什麼閔聰達會給出這樣的建議,當時科比和他的團隊初步路線是往無球方向轉。
因為籃網隊已經有德隆和皮爾斯兩個持球能手了,科比願意主動出來尋求變化,做一個優秀的無球攻擊手。
閔聰達聽到科比這樣的想法直接否決,並輕蔑地表示,科比如果走無球路線,新賽季籃網必不可能殺入總決賽,甚至進季後賽都會很費勁。
他和科比分析,皮爾斯和德隆雖然是持球高手,但德隆目前的狀態,和皮爾斯的年齡就決定了,他們的球權消化能力已經大不如前。
德隆沒有了斯隆的體系,加上之前為了扛戰績受傷,狀態已經大不如前,已經無法作為一號核心支撐起一整個球隊的進攻,做一個二號副手還是可以的。
而皮爾斯屬於關鍵時刻能發揮,一場比賽給他20分鐘,依舊能打出巔峰期表現,但時間超過了,讓他大量持球,效率會大大下滑,年紀擺在那兒。
就算是年輕時的皮爾斯,為人稱道的也是他關鍵時刻的無差別單打,常規時間高效率刷分並非他的強項,畢竟他巔峰期最高場均也就26分,從進入過聯盟頂級得分手行列,三巨頭時代皮爾斯也不過20分左右,後面幾年都是20分以下。
他高光時刻都是關鍵時刻持球的一對一萬花筒單吃,進球確實好看,給球迷印象深刻,但拉長時間來看,他的產量是不夠的。
加內特就更不用說了,能在防守端有平均水準發揮,進攻端吃幾個餅進幾個中距離跳投就不錯了,其他就別想了。
所以,籃網其實非常缺一個能消化球權的高效得分手,科比是一個好的持球得分手,但問題目前的他已經不高效了。
想要變得高效,起碼在常規賽高效,科比需要作出一些改變,閔聰達給他的建議就是增加三分球,尤其是遠距離三分球的出手。
這是快船使用庫裡的經驗,有足夠的資料和樣本進行支撐,閔聰達沒有吝嗇這些成果,和科比進行分享。
科比仔細聽取了閔聰達的建議後,認為很有道理,說服團隊一道進行了新思路的轉型,並在去到籃網隊後和基德進行了深入討論。
不得不說,隨著時代的發展,籃球正在從過去純粹的感性的、天賦性的運動,朝著理性和資料發展。
科比作為上個時代的代表性球員,又是在菲爾傑克遜這樣的頂級雞湯大師,管理大師手下成長起來的,他對籃球的理解很多都是感性化的,出於個人經驗和天才能力的,所謂的“我要打無球”,屬於典型的拍腦袋想當然,就和某些球員一輸掉系列賽,有些球迷和專家就說要“練背身,練低位進攻”一樣,都是基於上個時代籃球模式的陳舊經驗,並沒有真正關注到籃球潮流的發展。
像邁克爾喬丹在他的生涯晚期,加強自己的背身能力,同時特別重視力量和對抗訓練,讓他重新站上NBA巔峰,事實上就是因為他順應了當時的籃球潮流發展,而不是背身、力量永遠都是潮流。
閔聰達點醒了科比,同時去到籃網這樣的新環境,讓他更樂於去改變自己,嘗試新的打法。
於是,基德和籃網的教練團隊,為科比定製了新的持球進攻體系,更大的空間,更遠的出手,大量擋拆,有球和無球相結合,給了科比全新的比賽體驗。
當然,其中少不了閔聰達的建言,科比這貨經常凌晨兩三點給閔聰達打電話,發簡訊,向他請教一些戰術方面的問題,弄得閔聰達不勝其煩。
不過閔聰達也很感嘆,科比對於籃球的熱愛和執著,真的超乎普通人想象。
現在看到科比在新的體系下如魚得水的樣子,閔聰達心想,我什麼時候能給我的小崽子們搞出一套新玩意兒來,來個四合一呢?
科比投中了本場比賽的第一個三分球,不過他並不是只會一味遠距離扔三分,新體系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大量利用擋拆。
在快船反擊不中的情況下,科比拿下後場籃板,自己運球過半場,凱文加內特過來擋拆,科比藉助擋拆一個加速殺入了快船三秒區。
小加索爾和蘭多夫的防守都沒有就位,科比直衝籃筐,輕鬆上籃得手,再拿2分。
科比過去不是一個喜歡打擋拆的球員,畢竟三角進攻體系中,擋拆屬於邊緣配合,明星的低位單打才是戰術運轉的軸心。
同時科比單打的時候,擋拆對他來說反而是一種妨礙,面前只有一個防守人對他來說就是絕對優勢,你擋拆反而多帶一個人過來,搞不好會包夾我,何必擋拆呢?
但現在不同,一對一無擋拆單吃消耗的體能很大,科比如果繼續維持過去的打法,結果就是消耗到後來關鍵時刻沒勁兒。
而且籃網有加內特這樣優秀的擋拆內線,兩個人的配合還是相當有威脅的——如果加內特的進攻威脅能更大一些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