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的媒體記者們,將長槍短炮紛紛對準了陳墨,一時間絡繹不絕的閃光燈此起彼伏,陳墨覺得自己的眼前只有一陣陣閃耀的亮光,其它什麼都看不清楚。
“我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明白了,對於這道菜的評價,我就到這裡了,哦,對了,金陵的隨園菜,我略有耳聞,也曾經在某些食集上看到過,但瞭解的並不很深,如果洪師傅知道的話,麻煩給我們大家普及一下,謝謝。”
阿特頓此番的點評彬彬有禮,一改往日傲慢的態度,今天的阿特頓,甚至讓陳墨產生了一絲好感。
羅伯特的臉色已經非常難看了,一滴汗珠順著鬢角,慢慢的滑落在腮邊。
最後一位點評的是洪七。
洪七努力的睜大眼睛,清了清嗓子,才拿起話筒,聲音依舊沙啞。
“乾隆七年,因父親亡故,袁枚辭官養母,在金陵買下一處曹雪芹祖輩遺留下來的破敗花園,侍奉母親之餘,袁枚建築屋舍、迎娶美女、品味佳餚,並且在宅子裡親力親為的種上了花果蔬菜,當上了詩琪畫意的農場主。”
聽到洪七開始講故事,眾人立即都豎起了耳朵。
洪七能講出乾隆年間的故事,肯定是和隨園菜有關!
“袁枚,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朝野共仰,慕名來訪者、重金求文者不計其數。”
“他很善理財,為營建隨園花光了為官七年的積蓄,到去世時依然留有兩萬多兩銀子,可見其在世的時候日子過的相當闊綽。”
“更重要的是,袁枚還是一名美食家。一部《隨園食單》,奠定了他在江浙菜系裡的教主地位。”
“袁枚愛吃、會吃,每到朋友家吃到美味,回來後就派家廚去人家家裡拜師學藝,久而久之,袁枚自己廣納食譜,筆錄成書。”
“隨園菜便得名於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這是一部記錄各種美食,但又不是菜譜的著作。”
“雖然袁枚本身並不是正宗的大廚,但他小時候就跟著父親和叔父出入各種官場宴席,青年時期高中進士後,又在京城頻繁參加各種雅集,中年回到金陵後以詩文和美食為人生至樂,因此他對飲食的理解超出常人,既有詩人的輕靈逍遙,又不乏對食材、烹飪、飲食規矩等的全面掌握和精準傳遞。”
“一部《隨園食單》,有著海納百川的野心,可以說,這本筆錄是袁枚一輩子飲**髓的提煉,已近乎飲食之‘道’的境界!”
“這,差不多就是隨園菜的背景和來源。”
洪七說完,全場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全場99%的人,直到此刻才知道隨園菜的由來。
甚至坐在洪七旁邊的兩位外國評委,也非常起勁的鼓起了掌。
“這道熗果焦糖三文魚,的確是記錄在《隨園食單》中的菜品,而且使用果木燻熗,使用的是熗的烹飪方式,也真正做出了隨園菜的精髓: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洪七小小的眼睛中爆出精光。
“毫無疑問,這是一道有著兩百多年曆史的絕味中式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