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陽節的時候,宮裡出了個意外。
眾妃在明臺大殿中辦晚宴時,一承衣錢氏佩戴了越矩的首飾,靜妃不輕不重地訓斥了一句。結果錢承衣當眾頂撞靜妃。
皇上和太后彼時都不在。
錢承衣跪也不跪,直視靜妃道:“這花鈿是皇上的賞賜,您卻讓嬪妾摘下來,嬪妾是不從的。”
宮中尊卑森嚴,靜妃即便在失寵的時候,也沒有人膽敢對她無禮頂撞。就算是桀驁的華良人,折騰起來還懂得守著規矩。她氣得胸痛。
指著錢承衣命令左右拖下去,禁足起來,等候發落。
結果錢承衣直到出門檻的時候還在辱罵靜妃道:“你既無子嗣,又無才德,也敢覬覦鳳位麼……”直鬧得筵席不歡而散,靜妃氣得傳了御醫。
第二日她就命人將事情稟到皇上那裡。拓跋弘是個重視規矩和尊卑的皇帝,靜妃絲毫不擔心錢才人的下場。
不巧,拓跋弘繁忙一日無暇見後宮嬪妃。他連聽的心思都沒有,揮手道若不是大事,就讓靜妃和趙昭儀、林媛幾個看著辦吧。事情又回到了靜妃手中,靜妃恨得想吐血。
若是在平時,這根本不是事。錢承衣不得寵,治她一個不敬,降位禁足,甚至丟進冷宮都不會有人說什麼的。可是現在……
後位爭奪慘烈。
她若是為了解恨,重重處置了錢承衣,不知多少人會不失時機地抓住把柄攻殲她,說她心腸狠,賢德有虧。
小不忍則亂大謀。靜妃無奈,最終將錢承衣罰俸半年了事。
若只是這樣的話,這件事情就不會引發任何波瀾。然而絕不會這樣簡單結束。
五月十五日時,錢承衣自縊身亡。
宮闈立即亂了起來。靜妃與林媛幾個趕到錢承衣的寢宮時,她的身子都冷了,口吐白沫眼睛往外凸,吊死的人死相都是這般悽慘可怖。與她同住一宮的三個嬪妃嚇得跪在靜妃腳邊上哭,其中一位萬貴人還驚恐萬分地道:“錢承衣一貫是個好強的性子,前幾日被罰了俸,還飲食起居如常、沒什麼怪異的地方,今日怎地就能尋了死呢!莫不是有人謀害……”
此話不可謂不誅心,靜妃聽得一個倒仰,死死地忍住了才沒上去給這萬貴人一耳光。然而既萬貴人之後,人群中亦有附和之聲:“萬貴人所言有理呀!錢承衣平白無故地死了,難道她是因著被罰俸這麼點小事,就受不住要自盡嗎?這件事怎麼看都不簡單,靜妃娘娘主理後宮,求娘娘您一定要秉公執法,嚴加徹查此事!”
“對啊娘娘,這宮裡頭還能把人吊死,實在太可怕了!您一定要找出那兇手來啊!”
眾妃圍在錢承衣的宮門口議論紛紛,皆認為錢承衣不是自盡。
靜妃聽得耳朵嗡嗡響,腦子裡越來越亂。
她撂下一句“本宮自會查證”,扶著門框踉踉蹌蹌地回了華陽宮。是禍躲不過,就在當天,她心中所恐懼的事情很快發生了,宮中流言四起,直指靜妃因私人恩怨,指使人將錢承衣縊死。
五月二十日時,流言愈演愈烈,從宮廷傳向京城。甚至悶在建章宮裡忙碌的皇帝不得不為了此事出面,宣召後宮嬪妃。
還不等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就指著靜妃斥責道:“朕將一個諾大的後宮交給你,蕭皇后故去才幾個月,就發生了這樣的亂子!”他原本就被朝中事物累得筋疲力竭,現在後宮的女人們還給他找麻煩。
跪在地上的靜妃本就被流言中傷,心力交瘁地,又被拓跋弘夾槍帶棒一頓訓,委屈與恐懼積壓成山,她哭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皇帝嘆氣,問趙昭儀和林媛兩個道:“聽說宮內閒話傳得十分不像樣!說是靜妃因著口角之爭對錢承衣懷恨在心,這才動了殺意?”
林媛隔岸觀火,默不作聲。倒是趙昭儀道:“皇上,臣妾以為最要緊的不是流言,而是儘快查明錢氏的死因啊。宮裡人多嘴雜,之所以會流言四起,都是因著錢氏的死實在詭異,叫人覺得不像是自盡的……”
這話當真是火上澆油,直指錢氏的死是他殺。
拓跋弘聽著微微點頭:“是這個理。”又看向靜妃,道:“朕倒是沒有懷疑你的意思,這件事就由你親自來查,儘早給出一個結果來,也儘早還你一個清白。”說罷想起書房裡的右丞相還等著求見,實在沒有閒工夫在這兒耽擱了,邁開步子拂袖而去。
***
皇上最終沒管這事。一個不起眼的承衣錢氏,死了就死了,每年宮裡頭莫名死了的人都不知凡幾。若不是靜妃被牽扯其中,他就會直接下令將這事定為錢氏自盡,再也沒有什麼波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