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於這個論文不太熟悉的話,那麼而這份設計方案還有一個名字。
光刻工廠!
是的,在王東來前世的時候,就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出現了鋪天蓋地的相關營銷文章。
ASML打造小而精的光刻機,這是為了出口賺錢。
而華國作為被制裁的國家,地大物博,又不用出口,完全可以直接採用一種相反的研發理念。
那就是將光刻機進行擴大化。
從小小的一臺光刻機,變成一個佔地巨大的光刻工廠。
理想狀態下的光刻機,一天24小時可以生產600×400顆晶片,也就是二十四萬顆晶片,除去其中的次品之後,一天能剩下二十萬顆左右。
但是,要注意到這是理想狀態下。
實際上,一臺光刻機的工作效率受到很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光刻機的型號、工藝、晶圓大小、晶片尺寸和複雜度等。
不同型號的光刻機在光源系統、光學鏡頭、雙工作臺等方面的差異,直接決定了光刻機的解析度、套刻精度和生產效率。
最後,理想狀態下可以一天生產二十萬合格晶片的光刻機,其實能夠生產出來的晶片僅僅只有兩萬左右。
但是,如果換成光刻工廠的話,主打的就是一個量大實惠。
一次性可以生產的晶片,遠遠超過光刻機,不管是理想狀態下的生產數量還是實際生產數量,都會暴打光刻機。
只是,在前世的時候,對於光刻工廠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根本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承認。
王東來此世早就生出了這樣的想法。
而在學習到了相關知識之後,王東來也明白了此事的難度。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想要完成光刻工廠的設想,難度極大。
絕對不比研發出一臺高效能的EUV光刻機簡單。
甚至,從某一種方面來說,難度還要更大。
然而,天才就是天才。
如果換成其他人的話,根本不可能有實現的可能性。
畢竟,將一款成熟的技術進行擴大化,可不是簡單的擴大就行了。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對該技術有極為深刻的瞭解和清楚的認知。
如此,才能將這個技術成功地擴大化,並應用在實際上。
等離子刻蝕機突破了,EDA設計軟體成型了,先進設計方案也驗證成功了,光刻膠也完成了。
現在,在半導體領域還差光學鏡頭、晶圓片、矽晶體等材料和裝置了。
這些都很重要,可是,還遠遠比不上光刻裝置的重要。
有著前世的記憶,王東來知道明年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
白頭鷹上臺的那位商人頭領,可不是一個好相與的。
手裡揮舞著制裁大棒,可是給了全球狠狠一棒。
不過,這一棒對於國內還是有好處的,打蒙一部分人的同時,也打醒了一部分人。
拋開僥倖心理之後,國內在很多領域上都完成了突破,以國產取代進口。
王東來知道這件事,自然不會錯過。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以他的能力,再加上大勢相助,取得成功自然不是什麼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