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東來在唐都交大創辦了《數學未來》之後,就很少在國外期刊上發表論文了。
這一篇《論人工智慧AI在現代材料研究上的重要作用!》的論文,王東來也沒有多想,直接就投到了國內的《科學通報》。
這個期刊是華國的頂級期刊,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排名,並不算差。
所以,王東來將自己的這篇論文投到這個期刊上面,也不算辱沒。
只不過,王東來沒有想到的是,當自己的論文投過去之後,第一時間就引起了《科學通報》審稿編輯的震驚。
一個冷知識。
為什麼期刊審稿都很慢,大多都會壓著最後期限稽核完成。
這其中,就要提到一件事。
那就是能擔任審稿編輯的都是各行業的精英,少說也得是個教授才行。
甚至於,有的還是行業領域的大牛在擔任。
那麼,對於這些學術大牛來說,他們的時間是很珍貴的,日理萬機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也有忙不完的工作。
就算是有時間,那也是片段的空閒時間。
而審稿又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一篇論文如果質量很差,那麼只需要看上一眼,就能退稿。
可若是論文擁有一定的質量,那事情就比較難辦了。
審稿編輯就必須認真地稽核,給出自己的意見,並找到論文裡存在的問題,才能退稿。
而這些氣勢也都還算好。
畢竟,能擔任審稿編輯的,水平都在哪裡擺著,多半不會太差。
這些論文的稽核,也就是有一些難度而已。
但是,還遇到那種高質量的論文,那就不同了。
就比如說是王東來之前投的那些證明數學難題的論文,審稿編輯的水平稍微差一點,可能連王東來的思路都無法理解。
審稿編輯也需要交流,一點點地驗證。
這麼一來,就耽擱了時間。
所以,擔任期刊的審稿編輯,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純義務勞動,既耽誤時間,又耗費精力。
有了這些原因,期刊稽核時間拖延,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萬東來自然也知道這個情況。
投稿過去的時候,也沒有多想。
可是,他卻忘記了自己的名聲和學術地位。
作為國內的名副其實的數學第一人,固然他投過來的論文並不是和數學相關,但是隻是憑著他的名字,就為這篇論文帶來了大量的關注度。
於是乎。
《科學通報》的稽核編輯們炸了!
AI大模型進行材料研究,這並不是一個新鮮概念,老早就有人提出來了。
但是,這個概念一直都停留在理論上面,並沒有人進行落地等實驗。
然而,王東來的這篇論文卻是揭示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銀河科技已經進行了人工智慧AI在材料研究上的實驗。
這並不是猜測,而是看過了論文之後,眾人從論文裡得出的結論。
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