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
昌西衛星發射中心。
一隻沖天利箭傲然矗立。
如果有懂行的人在此的話,就會認出這隻利箭的名字。
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
今天,正是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升空的時間。
這一次的升空,所代表的意義極為重大。
這一次發射嫦娥五號的試驗器,用於驗證飛行器能否從月球軌道順利返回,並降落在預定的位置,是2017年前實現探月無人取樣返回的最重要的試驗。
任務艱鉅且重要,需要將軌道器和返回器的組合體送入月球軌道,再讓組合體返回地球。
這個組合體將會在距離地球幾千公里的太空中分離,返回器會按照嫦娥五號將要走的路,回到地球,而軌道器也就不要了,變成太空垃圾。
作為材料學的教授,往日裡並不算熱門。
作為這個偉大專案之中的一份子,他們現在看到火箭成功飛天,自然是與有榮焉。
雷富民臉上有些難看,手裡拿著一份檔案在看。
高速返回地球,而且溫度很高,這是兩個難點,需要相當複雜的控制系統。
所以身為材料學的教授,雷富民就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將自己的研究方向朝著這方面靠攏。
隨著一道電子倒計時聲響。
從唐都回來之後,雷富民就在學校裡面等著,時刻關注著。
成功了,大家一起慶功,祝賀攻克航天新難題。
檔案的名字起的很樸素,也毫無什麼亮眼之處。
王東來也接到了來自楊帥等人的電話。
一舉讓他進入了官方的視線。
可是偏偏新能源發展,國家開始重視起來。
像是其他試驗,例如說是在月球表面取樣,在地球上起飛,都可以在地面上做模擬試驗的方法來驗證可靠性,唯獨這次的試驗專案不行。
在雷富民以往的科研實驗中,倒也沒少積累這方面的資料。
在電話裡面,楊帥等人無不表達出強烈的自豪榮譽感。
火箭點火,瞬間起飛,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拔地而起,並且還在持續加速。
……
航天局裡,一片歡聲笑語,慶賀第一階段的成功。
而身為北大的教授,雷富民也水漲船高地獲得了一些超過他身份的待遇。
這代表著什麼,他很清楚。
“登月,航天,這一天不會太遠的!”
不過沒有人會希望失敗,不管是在昌西的工作人員,還是在其他地方的相關人員,都在等著火箭升空。
而作為這方面的教授,手中的那點東西,自然是不如其他熱門專業的教授。
而雷富民更看重的則是京城,只是可惜,等了許久,京城相關方面倒是並沒有對他發出邀請。
北大。
但是作為內行人,雷富民一眼就注意到這份檔案發出的單位,以及上面有多少單位的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