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和與楊業的彙報讓王禹愣了一下,這跟預想中的好像有些不一樣嘛,傳聞之中那些神通秘術不都是拿到手就能用的嗎?怎麼會水土不服呢?
不過,稍稍動動腦子王禹便知道馮和與楊業說的沒錯,時代一直都處在發展狀態,萬事萬物有變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不過這也是個契機,趁此機會他也能推動一些早就想要推行的政策:“也就是說,我此行所得並不能直接用到咱們鎮北軍頭上嘍?
馮和、楊業,對於這件事,你們二人是怎麼想的?有什麼想法可以大膽的說出來。”
問詢之餘,王禹給楊業遞了一個眼神。
作為王禹的心腹家將,收到王宇的眼神暗示以後,楊業便知道自己接下來該說什麼話了。
就在他準備開口之時,馮和率先回應了:“侯爺,屬下認為我等當廣開民智大興教化,唯有這樣我鎮北軍才能收穫得到足夠多的人才。
一人之短、十人計長,合我鎮北軍麾下數千萬百姓的智慧,天庭練兵的秘法也好,先秦軍陣這等神通也罷,絕對都能夠被我們吃透乃至創新。”
對於馮和的回答,王禹真的有些意外,作為王禹一開始起家時就投靠過來的副手,馮和雖然已經跟他明確了君臣關係,但自始至終他的身份都有些超然。
在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王禹是不可能強迫他做一些違背其心意的事情。
作為深扎幽、並二州的馮氏家主,馮和背後的宗族力量在幽、並或許當不得世家之稱,但也絕對是排名前三的豪強。
而廣開民智這一政策對於世家豪強的打擊是完全可以預計的,所以王禹萬萬沒想到,馮和居然會主動提出執行這一政策。
驚訝之餘,王禹深深地看了一眼馮和後才接過話題定下大局:“馮將軍所言深得我心,不過,既然已經決定廣開民智,那就別搞儒家的那一套了。
自今日起,在我鎮北軍領土下分建五級學院體系,村莊為基礎建立第一級體系稱蒙學,蒙學強制所有適齡孩童入學。
主要教導學生讀書習字以及倫理、術數,初期學制兩到三年視各地方教育進度而定。
各個鄉鎮建立第二級體系稱小學,小學同樣強制適齡孩童入學。
其內教導學生文科、數科、農科、畜牧科、武科、道科、兵科、符文、陣法等九門學問,學制為六年。
其中文科的教授不拘於儒家經典,諸子百家的學問皆可取其精華編纂於一書之內教導學生。
數科教導同樣不要死著腦筋硬啃前人著作,當今之世所有大家亦可延請其來編纂書籍,尤其要記住莫要抹殺掉學生們的對於數學的幻想。
農科與畜牧科的教導除了要落於紙面上,還要不斷邀請勸農官與畜牧校尉前往學校教學乃至讓他們帶領學子實踐。
餘下的五門學問則按照宗門教導弟子的模式來進行,無保留的進行教導,只不過要注意一下教學進度,莫要教導一些危險太大的內容便可。
縣設縣學,跟上面兩級學院一樣,所有小學畢業的學子必須進入縣學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