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細細揣摩帝王心術,這往往是評判一位謀臣能不能得君王親善、器重的關鍵所在。
後面郭嘉與曹操的君臣關係不也得到了認證麼?
赤壁兵敗,曹操為何心生感嘆,言郭奉孝若在,孤不至大敗?
這一點,不是能力的體現,恰恰是地位,或者說是心裡重視的因素。
賈詡、荀彧這等良臣,豈會看不出東征的危局?
賈詡亦是勸阻了,可卻無法阻止!
這就說明在曹操的內心裡,他高度還不夠……
同樣的歷史依舊繼續發生了。
夷陵兵敗,諸葛亮也彷彿曹操附身了般,大加感嘆著,言法孝直若在,必能勸阻主上東征,就算無法勸阻,也不至慘敗!
為何諸葛亮會如此說明?
難道是他不自信,覺得自身不如法正?
這些當然都不是。
恰恰是心裡地位,高度的問題……
這無關能力的體現。
諸葛亮從出山起,便一直是劉備軍中的中樞所在,核心人物。
他是萬萬不可或缺的!
劉備對他也極為器重、信任,這是毋庸置疑的。
從後來的白帝託孤,便可看出一二。
可從法正半道歸順以後,劉備內心對他的依賴也一如曹操對郭嘉那樣了。
諸葛亮沒勸阻劉備東征麼?
那劉備堅決的決心,勸住了麼?
那為什麼事後諸葛亮會認為,法正能勸住?
別說什麼“事後諸葛亮”,這就是一種內心高度問題。
能力高,並不一定受重視。
能力低,也不一定沒有出頭之日!
最典型的莫過於司馬懿,能力也算全能吧?
可曹操時期,出頭了麼?
黃皓有啥能力,可後期卻依然是小人得志、在朝中呼風喚雨、禍國殃民。
回到荀彧,論起重要性,十個郭嘉都比不上一個荀彧,可論起親疏程度,那就是反過來的!
諸葛亮與法正也是同樣的道理。
自古以來,臣子受不受老闆親待,能力遠沒有揣摩心思重要。
“主公所說極是矣!”
話落,諸葛亮也揮扇面帶笑容讚揚著,隨後才道:“孝直的確算無遺策,小小羌胡難不倒他,但亮以為,主公應該還是該給後輩機會。”
“後輩?”
“孔明,啥意……?”
盡顯疑慮的臉上愣了半響,忽然反應過來,面露喜色,說著:“孔明,你莫非說的是平兒?”
“然也!”
聽罷,諸葛亮同樣抱以笑容,微笑著點頭。
“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