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結果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三方的見面的時間很短,他們都是被派出來傳話的,是否真的決定還是要看各自的統帥的是否答應。
留下三萬匹戰馬,李元吉是可以答應的,雖然與他預想的條件差些但無疑是能夠接受的。
雖然他們佔了優勢,實際上真的要拼死一戰他還真的不願意,畢竟是自己的家底,如果都拼沒了他還怎麼實現抱負。
李世民想法也是這樣,不過問題是三萬匹戰馬到時候要怎麼分配呢,忽然感覺對方就是故意的。
雙方的表現太明顯了,薛延陀的人也有聰明人,看出他們各自為實戰便想利用利益分配來引起矛盾。
全都不是省油的燈。
薛延陀大將軍心裡也沒有底,畢竟是被人堵了退路,若是他們真的趕出兵清繳對他們的損失都是巨大的。
再說十萬騎兵所攜帶的物資馬匹價值太大了,現在就看對方要怎麼說。
如果他們真的過於貪婪那麼超出承受範圍內他們將會進行嘗試最後的突破。
十萬騎兵到時候拼勁所有對唐國的影響會更大,等王庭派兵或許能夠攻下整個唐國勢力。
薛延陀大將軍的還是有些想法的,如果將唐國的騎兵全都拼光那麼他們將會為族人做出最大的貢獻。
想到這薛延陀的將領們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李元吉聽到三萬匹戰馬的時候眼睛都亮了,這麼多的戰馬等於是給了三萬騎兵。
其實就這樣放過他們也不是不行。
而利益分配上則是有很多問題的,雙方都是奔著戰馬來的,到底怎麼分就不是那麼容易確定下來的。
明顯有引起矛盾的嫌疑,只不過這個時候也沒有人去計較,反正他們要的是利益最大化。
若是能夠將這些人全都留下,李元吉則肯定是不惜餘力的。
奈何情況不允許,他就這點家底,朔方的發展看似很快可真就拼光了兵馬他就沒有東山再起的底蘊。
若是瓦崗的兵馬拼光了李世民則可以重新來過,這就是雙方好最大的不同。
所以在做決定的時候都都必須慎之又慎。
等三方的人第三次見面後就是敲定結果的時候,他們總不可能將談判用太長時間。
出人意料的是唐國方面的兩方人的條件都是需要薛延陀留下四萬匹戰馬,這是底線條件已經鎖死沒有商量的餘地。
李世民和李元吉是對這個事情是出奇的一致,對於各有心思的人來說都是存著各自的心思。
但是內鬥與對外又是不同。
至少他們此時此刻不會在外人面前出現任何不理智的事情。
至於四萬匹戰馬怎麼分從提出條件後就已經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