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青山還在想著要怎麼從校內校外拐人來幹活。
可事情的發展出乎他的預料。
四月一日,愚人節。
京城大學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釋出了關於數學及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數論與計算科學方向許青山團隊的招聘啟事。
這也是國內少有的,在top0院校從零開始搭建研究方向研究團隊的學者。
其他能夠成為學術帶頭人的大佬,基本上都是自帶團隊的。
這一點對於國內其他科學領域的科研人員和學生來說或許不算是什麼特大新聞,可在數學界那就是宛若新的號角,正在吹響數學研究新生勢力誕生的黎明之歌。
僅僅在招聘啟事發布的第三天。
就有十幾份簡歷投到了許青山留下來專門負責研究團隊運營的郵箱裡來,而且這些簡歷看起來並不差。
基本上都是來自於京大、華科大、華清、滬交、江東大等頂尖院校。
其中不僅有二十大幾,快三十的年輕博士,還有將近四十的資深科研人員,包括了在江東大學當助理研究員的國內小牛。
許青山看到這些簡歷的時候還是有些訝異的。
單從簡歷來看,他們其中不少人其實已經拿到了不錯的offer,甚至有的在自己就職的學校拿到長期聘任,已經成功地混了好幾年,按照田剛的說法,這些都是在熬資歷準備往上繼續評職稱的。
現在他們竟然也有放棄穩定的工作與生活狀態,跑來跟自己這種年輕學者闖一把的想法?
許青山原以為自己還得煩惱。
沒想到,果然還是要煩惱,只是煩惱的點變成了如何挑選出最適合的人選。
可還沒等他抽時間把那些簡歷和那些申請人的論文集看完,就睡了一個覺的功夫,郵箱裡的郵件又多了幾十封。
而且這一次還不只是國內的申請。
當許青山開啟郵箱的時候看到那夾雜著英文的郵件標題後,他就知道,這下事情估計傳出去了。
果不其然。
許青山開啟了自己的郵箱,就發現了他的國外學術友人們都發來了問候的郵件。
有人關心許青山在京城大學的讀博和任職問題會不會有阻礙,有沒有考慮過改換門庭。
有人驚訝於許青山上次見面還是大學一年級生呢,他們還在籌備著許青山畢業以後如何直接引進來讀博,結果現在學術界的小新聞都出來了,你告訴我許青山直接在京大當博導了?
京大此舉,別說在國內的操作驚世駭俗,放到國際環境裡去也屬於是獨樹一幟的。
雖然國外也常有天才,也有一兩年就讀完本科,二十歲左右就讀完博士的,但還真沒多少院校會在授予博士學位之前就給這樣的待遇。
京城大學,實在是太狡猾了!
還沒等許青山處理完這些郵件,電話又響了。
“師弟,你都開始招人了,怎麼沒先找找我啊!”
劉若川大呼小叫,似乎對於許青山沒有第一時間考慮他而感到傷心。
“師哥你別鬧了,你不是跟學校都已經簽好了嗎?”
許青山正忙得焦頭爛額,電話放在桌上,自己則是快速地在過著郵件簡歷和論文集,他需要從提交的論文集和個人簡歷裡快速地挖掘出申請人的主攻方向和研究習慣,避免出現一些科研老油條和騙子的出現。
“是簽好了啊,可我籤的是數院的教學崗,而且還是明年才就職,教研也得選研究崗,本來是想著額要不就籤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好了,那你現在開新方向了,作為師兄我不應該鼎力相助嗎?”
劉若川解釋了一下自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