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處鄆州道正院,與京師道正院同制,下設譜牒、詞訟、青詞、掌印、地理、清規六司,諸司道官的的朝廷官身,皆為道錄。
但是各州道正院的一道正六道錄,總計七位領取朝廷俸祿的道官,品秩都要比京城低一級。此外六位道錄,往往在一州重要府郡內執掌某座大道觀事務。京師道正院,是一座門臉兒極小的道觀,京城老百姓一個不留神,走過就會錯過的那種地方,品秩稍低一籌的鄆州道正院衙署所在,反而是這麼一座恢弘氣派、堪稱仙家境地的道觀。當下管著一州道士的鄆州道正,是一位金丹境修士。大驪地方上的數十個州道正衙署,差不多都是這樣,掛靠在歷史悠久的某座道觀,由當地觀主兼任掌院道正一職。
眾道士見著那位崇虛局領袖的第一印象,都是難免道心緊繃幾分,官場上,其實不怕那種道貌岸然端架子的,就怕這種笑眯眯看似平易近人的上司長官。
吳靈靖也不以為意,鄆州道正說領著他們先逛逛道觀,那就跟著遊覽,再說喝茶,就喝茶好了。
如此好說話,更讓掌院道正和兩位道錄內心惴惴,猜測吳靈靖這位管著一國道士升遷的大道士正,此次不打招呼就來,不知所為何事。
這個習慣性眯眼看人看物的中年道士,上山修行其實很晚,沒有幾年“道齡”,是那種名副其實的機緣巧合,“中歲修道”。
以前還是凡夫俗子的時候,吳靈靖是個名副其實的書痴,很喜歡挑燈夜讀,加上那些年看書又茫茫多,便不小心看傷了眼睛,以至於看什麼都視線模糊,所以才會習慣性眯眼,吳靈靖的這個習慣,修道之後,就一直沒能改過來。一來二去,以訛傳訛,崇虛局的吳館主,在京城就有了個笑面虎的綽號,據說最早是從人云亦云樓那邊小巷傳出來的,也有說是天水趙氏戶部老尚書那邊給出的說法,吳靈靖對此也頗為無奈,沒想到自己只是出於好奇和神往,去了趟小巷,都沒能走進去,在巷口就被攔下了,跟那個老元嬰劉袈閒聊了幾句,再與那個出門經常挨雷劈的少年,好心指點一番修行,結果就白得這麼個綽號。
至於吳靈靖此次出京,是受到欽天監那位袁先生的邀請,說是要介紹一個朋友給他認識,對方身份特殊,不宜出現在大驪京城。
吳靈靖就與袁先生相約在鄆州地界。
劉子駿?
吳靈靖心情複雜。
由龍州改為處州的這個命名,源於星宿分野之說,便是出自京城欽天監的建議,事實上就是袁天風這位欽天監“客卿”的手筆,除此之外,處州一系列嶄新的郡府名稱,仙都縉雲武義文成等等,同樣是這位袁先生幫忙取的。
而袁天風,此刻正在嚴州府某地,建議一位並無功名的老儒生,在他們縣城文廟的東南角,捐錢建造一座魁星閣,以聚紫氣。
袁天風身旁有位年輕書生,對此不置可否,似乎在說,此舉很好,卻仍然不算最好。
一處山腳村塾,教書先生正在開課授業,與蒙童們說了一番書上道理,然後就用更為通俗易懂的白話,給孩子們仔細解釋一番。
“誇逞功業,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任你豪橫無忌,見人仍有低頭時候。宅心仁厚,與人為善,即使無寸功不識隻字,卻自是夜半不怕鬼敲門,堂堂正正做人處。”
學塾外,來了一撥陌生面孔的外鄉人,此刻就站在窗外簷下,並沒有出聲打攪那位教書先生的授課。
除此之外,還有兩位在浯溪村教書的老夫子,先前聽到村裡鬧哄哄的動靜,說是來了三輛馬車,氣派得很。
實在是好奇那撥外鄉人的身份,就相約一同來這邊一探究竟,兩位上了歲數的老夫子,一個是浯溪村塾的夫子,老童生馮遠亭,另外一個叫韓幄,字雲程,如今給一個村子首富家當私塾先生,老人沒有功名,但是教出過幾個考中秀才的學生。畢竟如今大驪王朝、尤其是北方的舉人,實在不是一般的金貴。
兩位老夫子一邊眼角餘光大量不遠處的那撥人,一邊竊竊私語。
老童生低聲道:“韓老哥,一看他們就是當官的,是也不是?”
韓幄是見過大世面的,點頭道:“官不小。”
老夫子隨後補了一句內行話,“多半是那種世家子出身,在官場上歷練,說不定過幾年就會去京城六部衙門撈個官身,或是去大的京畿郡縣任職,同時得個試校書郎或是秘書省試正字之類的清美官職。”
馮遠亭聞言頓時咋舌,將來不得是縣官老爺起步?
大驪王朝,是劃出一條線的,剛好以處州為界,處州以北,屬於“老大驪”,處州以南,大瀆以北,屬於“新大驪”。
那麼在鄆州以及北方當官,比起南邊任職,尤其是大驪陪都洛京周邊的一眾藩屬國,是要高一頭的。
只是下課休歇,尚未放學。
陳平安走出學堂,笑著拱手行禮。
宋和作揖道:“宋和見過陳先生。”
宋和?
兩位老夫子聞言先是一愣,然後相視一笑,都覺得很有趣,可以可以,年輕人怎麼取了這麼個名字,有點大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愛閱app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愛閱app最新章節。
新為你提供最快的劍來更新,第一千零四十一章這個名字不錯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