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陌從不說大話。
實在是當年那趟藕花福地之行,讓陳平安對這位東海觀道觀“道法通天”的老道士,一想起就犯怵,很是“道心蒙塵”。
說得簡單點,就是陳平安對老觀主已經有心理陰影了。這就跟大驪地支一脈修士,每每想起那位年輕隱官,是差不多的心境。
陳平安又祭出一張同樣出自萬瑤宗祖山的古老符籙,顯化出一座古老大嶽,名為“太山”。
世間山符多如牛毛,脈絡繁雜,撮土成山,各有各的神通,不同的山符,各有長短優劣。
在氣府內捻土一小撮,默唸真言咒語,賦予真意,拋灑在地,即成大山,憑空屹立在天地間。
其中有公認威力最大的一脈,就是與天下大嶽“搬山”,借用“真形”,用來砸人,很是威力巨大。
兩張祖山符籙,形成水繞高山的格局。
小陌一眼就認出此山根腳,說道:“曾經是三山九侯先生的傳法之地,為能夠登山的各方道士傳授符籙,不過這位先生跟道士仙尉不一樣,門檻很高,一向法不輕傳外人,太山多迷障,絕大部分道士都上不去,好像後世的山水破障符,就是當初被道士們給這麼鑽研出來的。”
“我曾經遊歷過此山,當然是強行以劍氣開道登頂,不過當時這位先生已經離開,據說是跟那位天下十豪之一的劍修打了一架,劍氣太重,盤桓不去,主人覺得不宜修行了,就下山遠遊。至於那場架勝負如何,外界都不清楚。”
道士,書生,先生,夫子,在遠古時代,都是一個個含金量極高的稱呼。
陳平安笑道:“難怪後世想要成為符籙修士,門檻這麼高,難度僅次於成為劍修。”
韓玉樹曾經依循開山祖師傳下的一篇金書道訣,以這座太山作為符紙,在山上畫出一條條金色絲線,用來增加一座古山的道意。
山中佈滿數以百計的金色江河、溪澗,從山巔處四下而落至山腳。
當時陳平安就一邊在韓玉樹的眼皮子底下,依葫蘆畫瓢,現學現用,以至於韓玉樹斷定陳平安一定早就接觸過三山符籙的旁支。
兩張祖山符籙,再加上那座雲海。
雲海在最下,山倒懸,水居中環繞,陳平安和小陌依舊坐在蒲團上,故而他們眼中所見的景象,變如天翻地覆。
陳平安無奈說道:“我早就看出是一種疊符了,但是無憑無據,無跡可尋,拎不出線頭,就跟敲雲璈差不多,沒有獨門秘訣作為輔助,還是怎麼都學不來。”
陳平安手指晃動,指尖出現絲絲縷縷的金色光線,最終摹拓出一張萬瑤宗秘傳的遠古符籙,即是山符,又是劍符。
只是相較於先前兩張祖山符籙都是實物,當下這張符籙就是陳平安憑空畫符而成了。
這是一張繪有五座古老山嶽的金色符紙,以某種每次畫符用掉一兩、人間就會少掉一兩的珍稀五色土,精心煉為畫符丹砂,最後以劍訣書寫“五嶽”二字作為符膽。
修士祭出此符,如五山倒懸在空,峰如劍尖,直指大地。
陳平安說道:“這張五嶽符,在山上有個‘大’字作為字首,專門用來區分後世常見的五嶽符。而這張五嶽符,除了符紙特殊之外,又有奇異的地方,就是用劍訣作為符膽,所以兼具劍符效果。可以確定,那座萬瑤宗祖師堂,必然存在一道暫時不為人知的遠古劍脈法統。”
按照姜尚真的估計,這種被譽為“大五嶽符”的符籙,因為那座舊五嶽中“東山”的消失無蹤,此符就成了絕品。符籙於玄,龍虎山天師府,皚皚洲劉氏十六庫之一的符籙庫,還有一些儲存多年的五嶽符,全部加在一起,數量不會超過三十張。
傳言東山是一座無需縹緲的山市,會隨著光陰長河隨水飄走。
學生崔東山,這麼顯而易見的關聯,陳平安當然詢問過他與那座“東山”有無淵源。
崔東山當時說得斬釘截鐵,自己取名為“東山”,只是求個好兆頭,是學生的一種自我勉勵,就像是刻在心頭的“座右銘”,告訴自己一定可以透過孜孜不倦的勤勉修行,有朝一日,東山再起……與那古嶽“東山”,沒有半點關係!
小陌問道:“就不能退而求其次,用各國五嶽土壤煉製為畫符硃砂?”
陳平安搖頭道:“試過,終究不成。用上了我們寶瓶洲的五嶽土壤,都不管用。”
年少時當窯工學徒,經常跟著姚師傅入山,陳平安沒少“吃土”。
對於土性的瞭解程度,陳平安遠勝一般練氣士。
“只能是取土於浩然天下的上古五嶽,但是這五座山,如今只存穗山,其餘太山、東山,都太難找了。”
可能舊五嶽之後的穗山、九嶷山在內那五座中土五嶽,可以煉製出此符,但是要與那些擁有神號的大嶽神君,取走附著在山嶽山根處的那麼一抔泥土,談何容易。
據說當年符籙於玄很早就有如此打算,好不容易都湊足了四嶽土壤,依舊功虧一簣。
於玄已經足夠德高望重了吧,結果仍是在神號“大醮”的穗山周遊那邊,吃了閉門羹,不管於玄如何開價花錢買,如何動之以情,曉之以情,都不成。
神君周遊就是不點頭。
所以陳平安只能是在自己小天地內,臨摹此符。
在密雪峰那座洞天道場內,陳平安嘗試過不下百次,用符紙畫符,每每符成之際就是消散之時,瞬間就會分崩離析,都不是那種贗品符籙的靈氣流逝極快,而是直接就符膽炸裂,導致整張符紙當場粉碎。
小陌對符籙一道畢竟不太熟悉,難免心生疑惑,“公子,既然已經擁有了一條光陰長河,何必如此精研符籙?”
陳平安是第一次與外人提出關於他構建這座天地的具體設想和細節佈置,“這座天地總共分為四層,第一層,是光陰長河造就出種種天地景象,無限接近真實,相當於障眼法,被問劍之人置身此地,要想找到我的‘真身’,先需破障,在這期間,他的任何舉動,每一次呼吸,每一個腳步,每一次出劍和祭出法寶等等,所消耗的自身靈氣,自然而然都歸為我有。”